由國際醫療衛生促進協會主辦的第七屆國際醫療典範獎於7月19日公布獲獎名單,很榮幸在本屆獲得國際醫療典範獎個人獎。  

我出生於1949年,並於1969年考進臺北醫學院醫學系581年班,大學期間積極參與慈善性社團活動,時常至育幼院及安老院服務,寒暑假更是安排到偏鄉服務。我總是藉由各項活動,深深感受到這些經歷所帶給我的成長收穫,遠超過我所付出的,更體認到除了擁有愛心,我還必須具備專業能力及經濟實力,方能對社會做出更有效益的醫療服務與奉獻。  

在住院醫師第三年時,受到莊哲彥教授和謝炎堯教授於利比亞行醫精神感召,毫不猶豫地報名參與我國駐沙烏地阿拉伯王國醫療團,在Hofuf綠洲協助該國開辦第一家平民綜合醫院(Hofuf General Hospital)。當時該醫院配有五百床,醫療團團員約有五百多人,當中只有二十位醫師,每位住院醫師每天的工作時數超過十四個小時,天天奔波於醫院,那時候的我每天在病人、沙漠、油田火光與禱告廣播聲中度過,印象十分深刻。醫療團合約期滿後,因個人後續專科訓練的規劃,不得不離開;為此,衛生部長特地從首都利雅德搭直升機前來挽留,對我也是一種肯定。  

2009年北醫承辦中華民國駐史瓦帝尼王國醫療團,起初,團隊缺額總是補不齊,缺乏醫師的加入導致醫療團功能不甚齊全;2011年經陳振文院長詢問,是否願意至遠在非洲的史瓦帝尼服務,對於當時已有持續回診病患的我來說,這決定並不容易,要離開穩定的環境,到世界上愛滋病和肺結核最猖獗的國度服務無不是個考驗呢?但我相信施比受更有福,果斷地加入醫療團。  

抵達史國,我從當地史京政府醫院(Mbabane Government Hospital)的病房開始做第一線醫療服務,開辦自體免疫風濕病專科門診、籌辦偏鄉義診及規劃醫事交流訓練等…。起初的兩三年,住院病人每天都有人因愛滋病死亡,門診病人也常因藥物缺乏且病人無法負擔,而病情難以好轉;後因美國和歐盟捐助愛滋病和結核病用藥,盛行率不僅受到控制,死亡率也下降許多,至於專科門診用藥問題,醫療團隊也盡所能地協助購買並免費提供門診病人使用。最終,不管大人或小孩,風濕疾病均有良好的控制,當地醫師也隨著輔導教學,已可進行診斷與治療自體免疫性疾病。  

2019年進而接下教學任務,為返回史國醫學生加強實習醫師訓練,協助建置國家醫師執照考試制度,發展當地自有師資,依照當地需求辦理各種專題研討等…,三年的耕耘下,不論實質上或制度上皆大幅提升史國整體醫療水準,六年預計可培訓超過兩百名實習醫師,大力地補充史國醫師缺額,嘉惠我國在非洲唯一邦交國史瓦帝尼王國良多。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自2009年以來,承辦多項國際醫療服務,盡心盡力經營與發展人道醫療和外交醫療,是國內最有經驗也貢獻最多的醫療團隊,身為其中一份子是莫大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