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攜手印尼醫界

萬隆論壇圓滿落幕 深化國際醫療合作

以病人為中心、以創新連結世界。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9月28日於印尼萬隆市 Cornerstone Auditorium 舉辦「Pioneering Healthcare Innovations by TMU(北醫前瞻醫療創新論壇)」,現場吸引約200至300位來自印尼各地的醫療專業人士、學生與社會賢達熱烈參與,充分展現印尼對先進醫療知識及國際合作的高度關注與期待。(更多)


富邦集團慨捐北醫附醫醫療大樓太陽能板

推動智慧綠能醫療永續發展

因應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近年積極推動智慧醫院及綠色轉型,獲富邦集團「如是社會福利公益信託基金」無償捐贈220 kWp太陽光電發電設備,後續將委由綠點能創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建置,預計明(115)年底完工;啟用後估計每年可產生約207,174度綠電,相當於減少約98.2公噸二氧化碳排放,等同9,722棵樹木所達到的碳吸收量,邁向兼顧醫療照護與生態保護的綠能醫院。(更多)


響應世界病人安全日

北醫附醫病安週暨捐血活動千人動員

響應世界衛生組織(WHO)「世界病人安全日」及衛生福利部「病人安全週」,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於9月15日至9月30日舉辦「快閃談病安」系列活動,並於9月17日結合年度大型捐血盛會,透過寓教於樂的方式,邀請全民「把安全帶回家」,共同守護病人安全與社會健康。今年活動亮點包含病人安全「健康FUN識玩」闖關遊戲,特別聚焦孕產婦、新生兒與兒童安全以及癌症篩檢等議題,參與者可在互動中學習醫療安全知識,提升健康照護意識。(更多)


近70位國內外醫療專家聚焦5大面向

第二屆台北醫學會登場 勾勒未來醫學新藍圖

邁向醫療新時代,擘劃醫學新藍圖。由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主辦的第二屆「台北醫學會」9月6日登場,以「未來醫學」為主題,近70位國內外醫療專家聚焦「未來醫院」、「未來診斷」、「未來醫療」、「未來臨床試驗」、「未來醫學教育」等五大面向,展現智慧醫療帶動的未來醫院願景,而外泌體、經顱磁刺激等新興療法也在未來醫療論壇成為熱門話題。(更多)


隱藏在貧血的陷阱

9萬洗腎病友恐忽略的腫瘤警訊 北醫附醫揪腎性貧血危機

洗腎病友要注意,貧血可能不是洗腎造成的。一位50歲的病人因長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療(洗腎)合併貧血的症狀,且貧血持續未改善,經腎臟內科醫師轉介至消化內科評估,檢查後才發現,貧血的主因其實是因為大腸癌,緊急手術後病人重回正常生活。醫師指出,貧血是洗腎病人常見的併發症之一,但也可能造成其他疾病判別的盲點,呼籲洗腎病人若長期出現貧血等相關症狀,應盡速就醫。(更多)


失智不等於失望 失智症治療新篇章

北醫附醫率北市大型醫院之先 完成阿茲海默症單株抗體藥物治療

面對高齡化社會浪潮,失智症成為台灣重要公共衛生議題,台灣65歲以上失智症人口數已超過35萬人,其中7成是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類型。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積極引進阿茲海默症單株抗體療法,7月第2週率先為首位病人完成治療,同時也是台北市大型醫院的首例,開啟早期診斷、早期介入新篇章。(更多)


搶命8小時 逆轉生死關卡

百歲爺爺挺過主動脈剝離手術 北醫附醫展現高齡醫療實力

百歲爺爺戰勝主動脈剝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外科團隊近期完成一項高難度的急性主動脈剝離手術,成功為一位年屆百歲的病人進行手術治療。醫療團隊運用關鍵的血管吻合技術,有效降低術中出血風險,歷經8小時的奮戰,順利完成手術。病人不僅在極高風險下倖存,術後恢復狀況良好,甚至能以輪椅推著家人一同行走進行復健,創下全台A型主動脈剝離手術最年長成功案例。(更多)


兒科每投入1元 創造3.22元效益

全台首家導入SROI制度醫院 北醫附醫開創醫療新價值

少子化趨勢使得兒科經營備受關注。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率全台之先,導入國際常用社會影響力模型SROI(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社會投資報酬率),以制度化方式評估醫療服務對社會的實質影響力,結果顯示,院內兒童醫療網絡專案每投入1元,即創造3.22元的社會效益,足見兒科是極具投資潛力與社會價值的部門,將醫院經營首度納入永續思維,開創醫療新價值。(更多)


質子治療翻轉罕見神經腫瘤癌友生命歷程

北醫質子治療突破500例 引進熱治療開啟粒子治療全新篇章

北醫質子中心治療案例累積突破500例,北醫體系癌症醫療邁向嶄新里程碑。為強化癌症治療深度與廣度,6月起再添抗癌新利器,以質子治療結合新型腫瘤熱治療,兩者加乘開啟國內粒子治療全新篇章,可進一步提升晚期及復發癌症病人的治療成效,為病人提供多元且精準的治療選擇。(更多)


斷開疼痛記憶 精準微創手術

個人化多模式微創腰椎痠痛控制策略 助七旬翁重拾含飴弄孫之樂

一名年逾七旬的長者腰腿痠痛、腳麻長達十年,痛到坐立難安、如廁卡關,就醫檢查發現是腰椎滑脫壓迫神經導致劇痛,須以手術治療。考量長期疼痛會在病人大腦留下記憶,影響復原進度,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團隊量身打造「個人化多模式微創腰椎痠痛控制策略」,術前先注射止痛劑斷開疼痛記憶,再執行精準的微創手術,病人術後翌日即能自行下床行走,三個月後行動能力恢復如常,開心重拾含飴弄孫之樂。(更多)


高齡、少子化 醫護人力嚴重短缺 在宅醫療成必要轉型模式

結合智慧醫療「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已有千名患者受惠

產官學積極推動:新增三大族群 加速實現全人照護

隨著人口高齡化與醫療資源分配挑戰日益嚴峻,台灣政府積極推動「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Hospital at Home, 簡稱HaH),期望透過智慧醫療與遠距照護技術,使病患在家中也能享有專業的醫療服務。臺北醫學大學、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於2025年3月8日聯合舉辦「在宅醫療趨勢論壇」,邀集產、官、學齊聚一堂,針對政府推動的HaH計畫展開深入交流,共同探討台灣在宅醫療照護的機會與未來挑戰。(更多)


開車有Google Map 脊椎手術也有導航

北醫附醫精準3D導航微創脊椎手術 精準定位 安全升級

60多歲的李先生三年前因脊椎狹窄於他院接受傳統手術,因傷口大且疼痛,讓他對脊椎手術產生陰影。不料日前舊疾復發,他鼓起勇氣轉赴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就醫,神經外科團隊採用新型精準3D導航微創脊椎融合手術,傷口不到3公分且術後翌日即可下床。醫師表示,病人因曾接受脊椎手術,原有解剖結構改變,透過3D導航技術可提高手術安全,亦適用於肥胖、骨質疏鬆及腫瘤等複雜病情。(更多)


北醫附醫與越南越德醫院簽署合作備忘錄

共拓台越醫療新紀元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與越南頂尖醫療機構越德醫院(Viet Duc University Hospital, VDUH)於2月20日正式簽署合作備忘錄,開啟雙方醫療合作的嶄新里程碑。此次合作涵蓋臨床醫療、醫學教育、技術交流等多個領域,其中「達文西手術系統」(Da Vinci Surgical System)與「質子治療」(Proton Therapy)技術,將作為越德醫院未來建設的重要參考,為越南醫療發展注入新動能。(更多)


提升免疫力正夯

類流感病例增 中醫師5招養出好免疫

類流感流行期,中醫師觀察,近日赴門診希望增強免疫力的民眾增加約10%。中醫師表示,免疫力是身體的防禦系統,而影響免疫力的因素眾多,包括生活作息、飲食習慣、壓力疲勞、慢性疾病或長期服用特定藥物等;民眾接受現代醫學治療的同時,亦可輔以專業中醫師調理,5招養生法,養出好免疫力。(更多)


年節慎防掛病號 醫籲避生食勤洗手

北醫附醫開設春節傳染病特別門診 護民眾安心過好年

歡樂年節慎防傳染病找上門。春節假期即將起跑,許多民眾也啟動返鄉或出遊計畫,根據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統計,相較上月,今年1月以來因腹瀉、嘔吐而至急診求診的病人增加約3至5成,主因以諾羅或輪狀病毒為主,此外流感與新冠肺炎也伺機而動;提醒民眾應特別注意身體狀況,聚餐圍爐也盡可能避免生食如生蠔等海鮮,勤洗手戴口罩,並熟悉附近急診、門診開診資訊,健康過好年。(更多)


引領醫療革新 展現智慧醫療新風貌

北醫附醫榮獲國家醫療品質獎「智慧醫院全機構」標章

醫療品質再提升。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再度展現醫療創新與品質卓越,於第25屆國家醫療品質獎榮獲「智慧醫院全機構」標章的殊榮,總計獲得8個獎項,展現北醫附醫精進智慧醫療與品質轉型的決心與成績。(更多)


心血管危機來襲 逾1.7萬人罹心肌梗塞

「Team Taiwan」救心馳援團隊 號召全民攜手打造救心防線

一名中年男子泡澡時突覺左胸口與左上臂劇烈疼痛,原以為是疲勞所致,還請家人幫忙刮痧,結果竟是突發心肌梗塞,經消防救護單位與醫療團隊聯手救回一命。1月19日是全國消防節也是象徵生命守護的「台灣心肌梗塞日」。台灣心肌梗塞學會攜手臺北市政府消防局,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及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於1月14日召開「Team Taiwan 救心馳援 守住每顆心」記者會,共同宣示打造牢不可破的救心防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