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病人已有初步的步行能力,即可進行地面步行訓練。其中,混合輔助動力下肢型外骨骼機器人(HAL)具科幻感的外觀相當吸睛,其可藉由讀取體表肌訊號,來得知大腦意圖,病人只要想著「我要前進」,機器就會提供力量帶動關節活動,達到「腦動,腳就動」的境界。經由大腦下達指令帶動機械的訓練,可強化神經連結,藉此改善步行表現,如速度、步距、步行重心轉移等,增進心肺耐力、避免肌肉萎縮及關節攣縮等狀況。
至於如何評估病人適合的復健機器人,曾頌惠副院長說明,若病人完全無法控制下肢狀況,甚至軀幹控制能力不佳、平衡不好,可使用全自動下肢機器人步態訓練系統(Lokomat)提供高重複性且精準的步態帶動,快速重建病人的步態與速度,並可藉由擴增實境介面,讓病人透過行走任務訓練提升主動參與率,更有效率地回到雙腳步行的狀態。
曾頌惠副院長指出,若病人已經可以自行做出膝蓋彎曲、抬腿等動作,就可以進入最後一階動力式下肢助行器(Keeogo)的訓練。機器人可以感知病人關節動作,運算後提供馬達輸出力量,配合使用者的能力提供輔助完成動作,可訓練坐站、步行及上下樓梯能力。
北醫附設醫院11月23日也特別頒獎給6歲女童小芯,恭喜她於2022年世界腦麻日百萬影片徵稿活動獲得銀獎,也希望鼓舞其他病友勇敢向前。小芯是28週出生的早產兒,出生時僅920公克,住了4個多月保溫箱,也同步展開物理治療,1歲前接受6次腦部引流管手術,2歲前天天排滿復健課程及針灸治療,但自行走路仍有難度。
勇敢的小芯向爸媽許願,希望靠自己的力量走路,遂於2020年由北醫附設醫院神經外科黃棣棟醫師進行選擇性背神經根切除術以降低張力,術後接受全自動機器人步態訓練系統(Lokomat)復健,一步步跟著機器人學走路,從一開始需要使用助行器才能走路,到每天自己走路上學,去年還與爸爸參加媽祖繞境以及最愛的五月天演唱會,整體動作、社會發展都有很大的進步。
小芯的復健紀錄
曾頌惠副院長提醒,神經與骨骼肌肉損傷期的黃金恢復期為一年,及早讓機器人復健介入可以有效可縮短行走訓練時間約一至一個半月。雖然機器人復健效益高,但並非所有家庭都有能力負擔連續的療程,期盼未來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病人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