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底肌功能治療簡介

骨盆底肌位於骨盆底部,支撐膀胱、子宮及直腸等器官,並協助控制排尿與排便。手術或生產後,骨盆底肌可能因損傷或弱化而導致漏尿、漏便或排便困難。本治療透過客觀回饋與專業指導,協助您重新學習並強化骨盆底肌功能,提升日常生活品質。

一、肌電生理回饋訓練

肌電生理回饋(EMG biofeedback),透過肛門探頭量測括約肌的電位變化,並即時轉換為視覺或聽覺訊號,讓患者依回饋調整肌肉動作。

治療原理:

• 肛門探頭置於括約肌處,感測骨盆底肌收縮時的電訊號
• 將電訊號轉為螢幕曲線或音調變化,提供即時回饋
• 患者透過回饋練習正確的收縮與放鬆模式

若搭配功能性電刺激或高能量磁場訓練,可在回饋基礎上誘發肌肉收縮,幫助患者更好地執行控制動作。

二、高能量磁場訓練

高能量磁場訓練(High‑Intensity Magnetic Stimulation, HIMS)採用非侵入式磁場,穿透組織誘發深層骨盆底肌收縮,協助肌肉張力與耐力的提升。多數患者在施作中僅感受到肌肉跳動及短暫疲倦感,少數會有輕微不適。治療師會依據個人體質與回饋,調整磁場頻率及強度,以達到最佳協調效果。

治療特色:

• 完全非侵入性,患者接受度較高
• 副作用輕微,以短暫肌肉疲乏感為主

更新日期:2025.04.18

更新者:蘇聖文 物理治療組長

復健機器人中心

北醫附醫機器人中心致力於透過先進科技提升復健療效,為患者提供個人化且精準的機器人輔助復健治療。本中心配備四台高端機器人輔助復健設備,包括兩台用於上肢復健的Amadeo和EsoGlove,以及兩台用於下肢復健的Lokomat和Keeogo。

上肢復健機器人

  1. Amadeo

  • 主要用於手指及手部功能障礙患者的復健。
  • 透過機械手指支架提供精確的被動與主動運動訓練。
  • 運用遊戲化互動提升患者的治療動機。
  1. EsoGlove

  • 具備輕量化、可穿戴式設計,適用於各種程度的手部功能障礙患者。
  • 透過軟性氣動系統提供靈活的手指運動輔助。
  • 允許患者主動參與復健,提高神經可塑性。

下肢復健機器人

  1. Lokomat

  • 透過機械外骨骼與跑步機結合,模擬自然步態,適用於脊髓損傷、中風、腦性麻痺等其他行動障礙患者。
  • 具備即時生物回饋功能,幫助患者優化步態模式。
  • 讓患者在安全環境中進行高強度、重複性的步行訓練。
  1. Keeogo

  • 穿戴式動力輔助系統,適用於輕度至中度行動受限者。
  • 透過智能感測與動作輔助技術,協助使用者進行步行、站立及上下樓梯。
  • 增強患者的日常活動能力,提高生活品質。

提供個人化復健方案

北醫附醫機器人中心的專業團隊會依據每位患者的需求,設計專屬的機器人輔助復健計畫,透過科學化的數據分析與持續監測,確保治療效果達到最佳狀態。我們的目標是幫助患者恢復最大程度的獨立行動能力,提升復健成效與生活品質。

 

 更新日期:2025.04.18

更新者:胡家甄 技術長

肛門功能生理回饋治療

肛門功能生理回饋治療

 

對於大腸直腸癌保肛手術術後患者學習肛門控制運動,有其正面的輔助效果。此治療儀可將病患肌肉微弱收縮的情況轉換成視覺或聽覺回饋訊息,使病患依此訊息調整自己的肌肉運用型態,完成正確的動作訓練。治療師可依照此治療儀提供之病患的生理訊息,調整每位患者的運動處方,也可評值患者肛門收縮能力進展。搭配功能性電刺激誘發肌肉收縮,可改善失禁的問題。


 

更新日期:2025.04.18
更新者:黃思嘉 物理治療師







 

成人職能治療

腦部及神經損傷職能復健

  • 促進動作恢復
  • 提升認知功能
  • 提升日常生活自我照顧能力

手部外傷職能復健

  • 避免關節攣縮、促進關節角度
  • 訓練手指靈活度
  • 訓練手部肌力、耐力

互動式遊戲訓練

  • 增加復健動機
  • 訓練手眼協調
  • 訓練肌力、耐力

各式動靜態副木製作

  • 量身訂做
  • 避免關節攣縮,改善關節角度
  • 輕盈透氣好穿脫、擺脫厚重石膏

更新日期:2025.04.18

更新者:孫揚琇 職能治療組長

小兒職能治療

兒童職能治療課程

  • 親子教養諮詢    
  • 感覺統合訓練
  • 感官遊戲、注意力遊戲、感覺動作遊戲培養
  • 生活自理訓練之居家策略
  • 視知覺能力訓練、書寫能力訓練
  • 增進孩童互動動機、提供正向社交環境

新生兒或早產兒療育

 

 

 

 

 

 

 

 

 


早產兒跨團隊介入

  • 知覺動作發展評估與介入

早產兒育兒照顧

  • 嬰兒遊戲評估與諮詢
  • 餵食、睡眠作息評估與諮詢
  • 親職照護諮詢
 
更新日期:2025.04.18
更新者:孫揚琇 職能治療組長

 


成人、兒童語言治療

吞嚥發聲電刺激

使用「四頻道藍芽連線電刺激吞嚥治療儀」, 增加吞嚥的生理回饋,可視覺化吞嚥時肌肉收縮的力量。針對中風、腦傷、神經退化性疾病、癌症後復健等患者,因後天疾病或因老化造成的吞嚥障礙問題,進行訓練與治療。

兒童語言治療

針對語言發展遲緩的兒童,包括自閉症、過動症等情緒相關問題、多重語言障礙(腦性麻痺、染色體異常、視障、聽障、唇顎裂…等),及語言相關障礙。治療師與家長一起討論治療目標及策略,透過專業的臨床治療技巧,提升兒童的溝通能力,改善整體性的生活品質。

溝通輔具評估

領有乙類輔具評估證書的語言治療師,可提供溝通輔具的評估與相關諮詢;並為失語症、腦性麻痺等個案,設計溝通輔具課程,以開拓其擴大性與替代性的溝通方法。

頭頸癌語言治療

針對頭頸癌患者手術後或放射、化學治療後,所面臨的發聲及吞嚥之問題,北醫復健科語言治療,提供發聲及吞嚥的訓練,包含構音治療、嗓音治療、吞嚥治療、口腔運動訓練,以提升患者的吞嚥和發聲能力,進而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

 

更新日期:2025.04.18

更新者:林欣穎 語言治療組長

臨床心理治療

心理衡鑑

本部復健部臨床心理組,提供完整認知學習、社會情緒及神經心理功能與學習障礙鑑定評估。

 

心理治療

本部復健部臨床心理組,提供認知神經訓練及神經回饋及實證性治療、家長親職訓練及互動遊戲治療介入。

 

 

更新日期:2025.04.18
更新者:臨床心理師

 
 

 

音樂治療

音樂治療

音樂治療是一種整合身心的療育,著重關係的建立與互動的過程。


透過音樂元素與媒材的運用,在歌唱、玩樂器、即興、創作、聆聽等多元的互動模式中啟發動機。個案與治療師在音樂中建立起信任關係,使個案能放心的表達自我,促進生、心理的健康與平衡,並達成個別化的發展目標。
 

 

更新日期:2025.04.18
更新者:林宜穎 音樂輔導員

藝術治療

藝術治療


 

藝術治療是透過藝術媒材以及創作的過程,來幫助個案探索並處理內心深處的想法、感覺與情緒,進而更了解自己。
藉由非語言表達的幫助,能夠刺激個案的自我察覺以及行為管理,增加個案之自信心,並探索出解決問題的能力,
進而增進心理健康。
參與藝術治療並不需要具備任何藝術才能,且藝術治療適用於任何年紀、性別、種族、工作性質、社經地位、健康狀況等
不同的族群。

 

更新日期:2025.04.18
更新者:吳庭瑋 藝術輔導員
 

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

最新消息:

自114年起聯合評估報書說明採門診領取

時間: 評估月份的隔月最後一個周三下午

地點: 2C門診

例如: 1月份評估報告書領取日為2月26日

 

服務流程圖:

相關連結:

國健署親子共讀宣導影片(2021.09更新)

台北市發展兒童療育補助(2025.03.28更新)

新北市發展兒童療育補助(2025.01.10更新)

聯合評估門診及聯絡方式:

每週二 上午及下午 (採預約制)
每週三 上午
預約專線:(02)2737-2181 分機3161、3160


服務內容:

「整合性之兒童發展聯合評估」內容包括:收案、聯評時效管控分析、候評期服務、安排相關診察、評估與檢查、彙整報告、完成綜合報告書。
為避免家長來回奔波,本院之各專業之評估包括小兒復健科、小兒神經科、小兒心智科、臨床心理、職能治療、物理治療、語言治療、社會工作,將以聯合門診、聯合評估的方式於當日完成。個案僅須付擔一次門診費用。其它更進一步的檢查項目如視力檢查、聽力檢查等,則視其需要由專職早療人員負責安排。無法配合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之服務時段之兒童,可先掛小兒復健科早期療育發展遲緩門診,醫師會視孩子的需要轉介至其他科別進行診療及評估工作。團隊每月定期召開評估個案之專業團隊療育會議、並由復健科醫師於團隊療育會議後彙整報告、完成一份含評估結果與療育建議之綜合報告書。本院之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之服務流程如圖。

 

服務對象:

0~6歲符合下列任一條件者,皆為早療聯合評估門診之服務對象:
1.符合發展遲緩之兒童(依據「兒童青少年福利法施行細則」第六條)。
2.懷疑有發展遲緩之兒童。
3.醫療院所、衛生所、幼稚園及托兒所初步篩檢異常轉介者。
4.本院高危險群嬰幼兒(早產兒或低體重兒、周產期窒息、後天性腦部病變或不利的成長環境等等)及健兒門診藉「發展遲緩檢核表」篩檢後不通過的兒童。

 

 

 

 

 

更新日期:2025.04.18
更新者:早療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