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直腸疾病
- 大腸直腸惡性腫瘤: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以手術為主,唯有藉由手術將腫瘤切除,病人才有根治的機會。對於局部廣泛性位直腸癌的治療,採用「跨科整合」的治療方式進行,在直腸癌手術前先輔以放射治療加上化學治療,療程結束後再進行手術,為低位直腸癌病人保留肛門。
對惡性腫瘤之手術首重根治性,成功的手術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 足夠的安全切除距離,包括了遠端和周邊距離。
- 足夠的淋巴組織、血管、筋膜、軟組織的清除,甚至周邊鄰近器官的根除。
- 手術中避免癌細胞的散佈與傳播。
目前本科對於大腸直腸癌治療,百分之九十以上都以微創手術進行。
- 腸道功能障礙:便祕、大腸急躁症、大腸無力症、大便失禁。
- 發炎性腸病:慢性潰瘍性大腸發炎或克隆氏症,利用藥物控制並長期追蹤。
- 大腸直腸良性疾病:息肉、憩室發炎、黏膜下腫瘤、腸扭轉、腸沾黏等。
- 大腸直腸癌高危險群篩檢:對有大腸直腸息肉的病人進行息肉切除,定期追蹤。慢性潰瘍性大腸炎及克隆氏症是目前公認與大腸直腸癌有關的發炎性大腸直腸疾病。泛大腸發炎的病患較一般民眾有五到十倍的比例罹患大腸直腸癌。隨著年齡的增加,每年約有0.5 ~ 1%的病人發生大腸直腸癌。另外研究顯示食用多量的紅肉及酒,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機率比例也病機會。雖然遺傳因素在癌症的發生上佔有一定角色,但在大腸直腸癌中具有家族遺傳傾向者約只佔百分之五以下,絕大部份的大腸直腸癌是屬於偶發性的。基因改變,例如家族性瘜肉症(familial polyposis coli),此類疾病即屬於顯性遺傳,通常在青春期之後,結腸開始使有腺瘤產生,十至二十年內將形成癌症。
- 下消化道出血的診斷及治療:一般以藥物治療為主。多量或無法正確定位出血點時,可藉由血管攝影或紅血球掃瞄來找出出血部位,並利用血管栓塞或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