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神經醫學中心

兒童神經腫瘤

神經腫瘤是臺灣兒童最常見的固態腫瘤類型,包括腦瘤、脊髓腫瘤及周邊神經腫瘤。本中心兒童腦瘤照護團隊成立於2015年,提供以病童與家庭為中心的多專科治療及跨領域照護。結合手術、放療、化療、復健及存活照護,幫助病童重拾健康與快樂。迄今已診療超過130位罹患神經腫瘤的病童。

作者/陳淑美、劉彥麟、林家宇

責任編輯/劉彥麟 更新日期/2020.5.16

任務

為罹患神經腫瘤的兒童及青少年,追求最佳的治療效果及長期健康,並透過轉譯研究及早期臨床試驗提供創新療法。

願景

成為讓病童開心、家人放心的國際級專業治療團隊。

我們的多專科及跨領域團隊,為罹患神經腫瘤的病童提供高度專業化的治療及照護,並透過國際合作與創新研究來提升治療成效。

價值

  • 兒童友善 Children-friendly
  • 精準醫療 Precision Medicine
  • 安全有效 Safe & Effective
  • 優質照護 Optimal Healthcare

榮譽

  • 衛福部兒科重難症獎勵方案(2015–2017年)
  • 生策會SNQ國家品質標章(2018年)

特色醫療

  • 多專科團隊模式、跨領域支持照護
  • 精準兒童神經外科手術、立體定位、神經生理監測
  • 3T-MRI高階兒童神經影像、功能性磁振造影、正子電腦斷層掃描、核醫掃描
  • 兒童神經病理及分子病理診斷
  • 兒童腦瘤精準醫學檢驗
  • 小兒神經學診療、兒童腦波檢查、24小時腦電圖
  • 兒童放射治療、螺旋刀、弧形刀、質子治療(預計2021年下半年啟用)
  • 兒童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
  • 兒童麻醉、重症加護、腫瘤護理、社工師、藥師、營養師、支持照護醫療團隊
  • 兒童復健、心理評估與介入、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音樂治療、下肢復健機器人治療
  • 小兒眼科、耳鼻喉科、小兒外科、小兒腸胃科、遺傳代謝科等專家會診
  • 轉譯醫學研究、新藥臨床試驗
  • 存活照護、延遲效應評估與長期追蹤、成效研究

兒童神經腫瘤簡介

什麼是兒童神經腫瘤?

神經腫瘤是指位於腦部、脊髓或周邊神經系統的腫瘤,根據細胞起源則可分為:膠質瘤、胚胎型腫瘤、生殖細胞瘤、腦室管膜瘤、顱咽管瘤、脈絡叢腫瘤…等。

臺灣兒童神經腫瘤(含腦瘤、脊髓腫瘤、神經母細胞瘤及周邊神經腫瘤)的總發生率為每年每百萬兒童45[L2] 例,每年發病人數約190餘人,佔兒童腫瘤整體發生率的30%。

兒童神經腫瘤常見症狀

當神經腫瘤發病時,因腫瘤壓迫神經,患者可能出現頭痛、頭暈、噁心、嘔吐、個性改變、手腳無力甚至意識障礙…等神經學症狀,且可能合併有尿崩症、內分泌、生長發育、認知功能、視力、聽覺…等功能性的影響,對病友及照顧者造成相當大的衝擊。因此,腦瘤及脊髓腫瘤無論病理組織分類屬於良性或惡性,都應比照癌症進行團隊照護、個案管理與長期追蹤,以增進治療成效。

診斷與治療

通常醫師在經過問診、身體檢查、神經學評估後,如懷疑腦瘤、脊髓腫瘤或周邊神經腫瘤,會安排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檢查等,以判斷腫瘤部位。隨後,會由神經外科醫師規劃腫瘤切片或切除手術,結合神經影像分析及病理組織化驗報告,以得到精確的診斷。透過神經腫瘤多專科團隊會議討論,整合各科的專業意見,協助病友規劃最適當的治療。除了以外科手術切除,有些腦瘤還需接續進行放射治療及化學藥物治療,以加強治療效果、預防復發(表一)。此外,也需搭配營養評估、心理支持、復健治療、延遲效應追蹤等,以促進日常生活功能。

多專科團隊照護

兒童神經腫瘤的適當治療,從剛發病時的影像及病理診斷,到手術、放療、化療、復健、營養、護理及心理支持,都需要專家團隊的合作照護,以追求最適當的治療計畫與成效。

兒童神經外科手術治療簡介

外科手術是兒童腦瘤病童最常需要接受的治療方式。根據腫瘤的位置與大小,兒童神經外科醫師會盡可能地安全切除腦瘤。有時即使腫瘤無法一次完全切除,但透過手術去除部分腦瘤,也可以減輕症狀、改善病情。

為了執行精準的兒童神經外科手術,降低手術過程對兒童腦部及神經的傷害,本中心兒童神經外科團隊根據腫瘤位置及特性,使用高階影像及高端精準手術儀器(包括手術定位儀、軟式/硬式內視鏡、術中電生理監測、術中大腦皮質定位、術中腦皮質電圖)整合,並在手術時應用電生理監測及腦腫瘤血管栓塞,手術死亡率為0%。在病情需要時,可採用多科整合式手術,以後腹腔惡性週邊神經腫瘤侵犯腰椎並壓迫脊髓病童為例,我們整合神經外科、骨科、泌尿科、血管外科於一天內完成腫瘤手術、脊椎固定、及人工血管植入手術,術後病情立即穩定,並能快速進行化藥治療。

兒童放射治療簡介

放射治療是利用X光或質子等高能量射線,來消滅腫瘤細胞。根據疾病的種類及嚴重程度,放射治療可以僅聚焦在腫瘤所在的大腦區域,也可以應用於整個中樞神經系統(全腦脊髓放射治療)。透過立體定位技術(如弧形刀、螺旋刀等),可以將放射線集中在治療目標區域,減少對周邊神經及其他身體組織的副作用,以減少產生治療期間的不適及長期效應。

放射治療的副作用,取決於病童接受的放射類型和劑量。常見副作用包括疲勞、頭皮刺激、暫時性脫髮和頭痛等。有時也會發生噁心和嘔吐,但是透過健保及兒癌基金會補助的止吐藥物,可以幫助預防及控制這些症狀。

質子治療目前世界上僅有少數醫療機構可以提供。北醫預計於2021年啟用的精緻型質子治療中心,採用第四代超導型質子治療機,擁有筆型射束(Pencil Beam)與即時影像導航(Cone Beam CT)等最新功能,提供病人更精準的治療。由於兒童的大腦仍在發育,即使對中低劑量的輻射也特別敏感。根據醫學文獻報告,採用質子治療能減少短期與長期副作用,及產生其他腫瘤的機率。

藥物治療簡介

抗腫瘤藥物可以消滅或抑制腫瘤細胞,從1950年代開始迅速發展,至今已開發出許多不同的藥物與療程。可概分為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

「化學藥物治療」簡稱「化藥」或「化療」。早期由於許多支持藥物尚未問世,化療時往往伴隨嚴重噁心嘔吐,經過戲劇與小說的渲染,使得許多病友與家屬一聽到「化療」就心生畏懼。近年來,已有強效型止吐、白血球生長因子…等藥物開發成功,可以大幅降低噁心嘔吐及嚴重感染的機率。此外,膠質瘤等腦瘤可使用口服化療藥物,副作用相對較溫和,可以在門診治療,減輕病友與照顧者的壓力。

「標靶藥物」可針對腫瘤細胞的特性,進行較精準的攻擊,一般發生嚴重副作用的機率也較低。例如抑制血管新生的癌思停(Bevacizumab)標靶藥,可治療復發性神經膠母細胞瘤,也有在兒童復發性胚胎型腦瘤的研究報告。此外,對於復發或難治的腦瘤,可以考慮向醫院申請腫瘤組織切片或血液液態切片,進行腫瘤基因檢測(需自費),評估能否找到合適的標靶藥物或臨床試驗。例如有些高惡性度膠質瘤,如果腫瘤基因檢測出NTRKALKROS1等基因突變,可考慮參加臨床試驗或自費方式,進行標靶藥物治療,理論上可以增加腫瘤縮小或控制的機會。

「免疫治療」在近年蓬勃發展,其原理為提升原有免疫系統的活性,來抑制腫瘤生長。例如高危險群神經母細胞瘤,如採用GD2抗體作為維持期免疫治療,可以顯著提升病患存活率,是近年來兒童腫瘤研究的重大進展。另有一些醫學研究報告指出,如果腦瘤帶有DNA錯配修復缺失(mismatch repair deficiency;可從腫瘤組織切片做特殊染色來診斷),可能適合免疫檢查點抑制劑(PD-1或PD-L1藥物)治療。

在藥物治療期間,宜熟悉個人治療藥物與常見副作用(表三),注意個人衛生與營養,遇到問題或有不適症狀,應立即向醫師或藥師進行諮詢。

支持照護與復健

由於腦瘤可能會影響運動、語言、視覺、認知功能等大腦功能,因此復健治療是腦瘤治療過程中相當重要的一環。本中心設有專業兒童復健團隊,從診療的早期階段開始,在經由兒童復健科醫師評估後,為您的孩子推薦安排合適的復健治療。例如:

  • 物理治療可幫助您的孩子恢復失去的運動功能或肌肉力量
  • 職能治療可幫助您的孩子恢復日常活動
  • 如果您的孩子有說話或吞嚥困難,可進行語言治療
  • 針對學齡兒童,可安排臨床神經心理檢查,以評估腦瘤造成的記憶力和認知功能變化,並規劃合適的復健治療
  • 音樂治療可幫助您的孩子減輕因疾病與治療所帶來的壓力、疼痛及負面情緒,並促進放鬆與聯想,為病患與家庭提供情感支持

此外,本中心兒童腦瘤團隊社工師,會為病童提供家庭資源評估及協助。並透過兒童友善的空間設計與護理照護及衛教,幫助病童與家庭適應疾病診療的過程。

臨床試驗

臨床試驗是指根據醫學理論,對新療法進行研究。這些研究可以使您的孩子有機會嘗試最新的治療方法(例如新藥品、新醫療技術、新醫療器材等),但是也有可能會遇到未知的副作用。通常治療團隊會優先推薦有實證的標準療法,作為病童的主要治療建議。考量到腫瘤類型、侵襲性及治癒可能性(預後)時,您可以向醫師諮詢是否有適合孩子參加的臨床試驗。

存活照護與長期追蹤

兒童神經腫瘤治癒後,仍可能因腫瘤本身或因治療引起的相關副作用,產生延遲效應或二次癌,進而影響長期健康。本中心關注兒癌病童治癒後獨特的健康需求,在療程結束後,除了定期的疾病回診追蹤外,在療程結束滿2年後,也會安排長期追蹤照護門診,結合多專科整合評估、照護與研究,共同促進病友治癒後的生活品質與健康。

 

兒童癲癇治療

網站建置中...

兒童發展及早療(含腦性麻痺)

網站建置中

腦瘤的藥物治療

腦瘤的藥物治療

文 /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兒童腦瘤團隊主治醫師 劉彥麟  藥劑部製劑組組長 林家宇

Version 2020.4.09

「腦瘤」顧名思義,是指起源於腦神經細胞、膠質細胞或腦膜等軟組織的腫瘤。腦瘤一般較常發生於成人,但同時也是兒童最常見的固態腫瘤。根據臺灣癌症登記資料庫近期(2012–2016年)的統計,我國每年約有641位成人及93位兒童新診斷為惡性腦瘤,加上良性腦瘤後,總發病人數超過1,000人,佔每年腫瘤發生率的1%。

 

◎腦瘤常見症狀

當罹患腦瘤時,因中樞神經受壓迫,患者可能出現頭痛、頭暈、噁心、嘔吐、個性改變、手腳無力甚至意識障礙…等神經學症狀,且可能合併有尿崩症、內分泌、生長發育、認知功能、視力、聽覺…等功能性的影響,對病友及照顧者造成相當大的衝擊。因此,無論腦瘤屬於良性或惡性,都應比照癌症進行團隊照護、個案管理與長期追蹤,以增進治療成效。

 

◎腦瘤的診斷與治療方式

通常醫師在經過問診、身體檢查、神經學評估後,如懷疑腦瘤,會安排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檢查等,以判斷腫瘤部位(腫瘤在腦中的位置)。隨後,會由神經外科醫師規劃腫瘤切片或切除手術,確認腫瘤組織型態(病理報告)後,由主治醫師提報到神經腫瘤多專科團隊會議討論,整合各科的專業意見,協助病友規劃最適當的治療。除了以外科手術切除,有些腦瘤還需接續進行放射治療及化學藥物治療,以加強治療效果、預防復發。此外,也需搭配復健評估與治療,促進日常生活功能。

 

◎抗腫瘤藥物治療的原理及常見副作用

抗腫瘤藥物可以消滅或抑制腫瘤細胞,從1950年代開始迅速發展,至今已開發出許多不同的藥物與療程。可概分為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

「化學藥物治療」簡稱「化藥」或「化療」。早期由於許多支持藥物尚未問世,化療時往往伴隨嚴重噁心嘔吐,經過戲劇與小說的渲染,使得許多病友與家屬一聽到「化療」就心生畏懼。近年來,已有強效型止吐、白血球生長因子…等藥物開發成功,可以大幅降低噁心嘔吐及嚴重感染的機率。此外,膠質瘤等腦瘤可使用口服化療藥物,副作用相對較溫和,可以在門診治療,減輕病友與照顧者的壓力。

「標靶藥物」可針對腫瘤細胞的特性,進行較精準的攻擊,一般發生嚴重副作用的機率也較低。例如抑制血管新生的癌思停(Bevacizumab)標靶藥,可治療復發性神經膠母細胞瘤,也有在兒童復發性胚胎型腦瘤的研究報告。此外,對於復發或難治的腦瘤,可以考慮向醫院申請腫瘤組織切片或血液液態切片,進行腫瘤基因檢測(需自費),評估能否找到合適的標靶藥物或臨床試驗。例如有些高惡性度膠質瘤,如果腫瘤基因檢測出NTRK基因突變,可以考慮用自費、廠商補助或參加臨床試驗的方式,進行標靶藥物治療,理論上可以增加腫瘤縮小或控制的機會。

「免疫治療」在近年蓬勃發展,其原理為提升原有免疫系統的活性,來抑制腫瘤生長。一些醫學研究報告指出,如果腦瘤帶有DNA錯配修復缺失(mismatch repair deficiency;可從腫瘤組織切片做特殊染色來診斷),可能適合免疫檢查點抑制劑(PD-1或PD-L1藥物)治療。至於其他腦瘤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能否改善病情,則還需要更多臨床試驗的結果來確定。

 

◎多專科團隊照護是腦瘤治療的基礎

腦瘤的適當治療,從剛發病時的影像及病理診斷,到手術、放療、化療、復健、營養及心理支持,都需要專家團隊的合作照護,以追求最適當的治療計畫與成效。在藥物治療期間,宜熟悉個人治療藥物與常見副作用,注意個人衛生與營養,遇到問題或有不適症狀,應立即向醫師或藥師進行諮詢。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兒童神經影像醫學

影像醫學部_兒童腦瘤團隊

 

小孩不是成人的縮影,兒童腦瘤的影像也與成人腦瘤截然不同,比起成人常見的只有5~6種腫瘤,小兒常見的腦瘤種類就超過10種,且因為幼兒常常無法精確的描述不適的症狀,影像檢查遂成為確立診斷的重要工具。相較於成人多以電腦斷層作為腦部疾病的主要檢查,發育中的大腦較易受到輻射線的傷害,所以本中心多選擇以更高階的磁振造影(MRI)作為主要得影像診斷工具(圖1)。

圖1. 磁振造影利用不同的影像技術清楚呈現腫瘤的3D解剖位置

 

除了常觀的解剖性影像以外,本團隊也能提供高端的先進影像,如擴散張量影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大腦血流灌注影像(Perfusion Imaging), 磁敏感加權影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及功能性磁振造影(functional MRI)(圖2),不同的先進影像技術不僅能清楚顯示腫瘤位置,更能呈現大腦內重要的功能結構,如控制四肢運動功能的皮質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 及運動皮質區(Motor cortex). 本院配置有台灣最高階的3T核磁共振掃描儀 (MAGNETOM Prisma 3.0T MRI) (圖3),為美國國衛院獨家認可之科研機型,本院為全國首次將此頂級的研究級磁振造影運用於臨床,考量受檢的小兒病患,本機亦搭配最新得降噪掃描技術,可降低至少 70%的聲壓,減少過去因噪音所造成病患的不適及檢查失敗的情形。

圖2. 先進功能性磁振影像技術能顯現A. 控制運動的皮質脊髓神經纖維位置B. 大腦及腫瘤血流強弱分佈C. 特定大腦運動功能區的精確位置

 

圖3. 美國國衛院獨家認可之高階3T MRI機型

 

除了非侵入性檢查,必要時也能提供嬰幼兒的侵入性檢查如血管攝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 由於小兒腦瘤在台灣並不算常見疾病,因此有經驗和技術能執行小兒血管檢查的神經放射科醫師數目並不多。且因小兒血管較細,若需要合併進行血管內手術的困難度更高。本院配置有德國知名國際大廠西門子 (SIEMENS)最新研製之血管攝影儀(Artis Zee Biplane) (圖4),具有兩組可動式攝影手臂,各自提供 360 度及近 360 度之自由旋轉幅度,能夠提供最適合角度之綜合攝像,大幅提高醫師執行手 術之精準度,並縮短手術時間,降低病患的輻射暴露。

本中心至今已經成功執行超過30例的小兒血管攝影檢查,並完成超過10次的經動脈導管栓塞手術,成功協助神經外科團隊,以出血量最少的方式摘除腫瘤(圖5)。

 

 

 

 

 

 

圖4. 本院所配置最新款之血管攝影儀

                                                                                        

圖5. 患有複雜血管瘤之兩歲病童,血管內手術前後對照的血管攝影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