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心血管危機來襲 逾1.7萬人罹心肌梗塞

「Team Taiwan」救心馳援團隊 號召全民攜手打造救心防線

一名中年男子泡澡時突覺左胸口與左上臂劇烈疼痛,原以為是疲勞所致,還請家人幫忙刮痧,結果竟是突發心肌梗塞,經消防救護單位與醫療團隊聯手救回一命。1月19日是全國消防節也是象徵生命守護的「台灣心肌梗塞日」。台灣心肌梗塞學會攜手臺北市政府消防局,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及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於1月14日召開「Team Taiwan 救心馳援 守住每顆心」記者會,共同宣示打造牢不可破的救心防線。(更多)


頂級球星因它傷退 半月板損傷老中青都有機會

北醫附醫研究團隊研發嶄新黏合療法 國際期刊亮相受矚目

國際球星也難以倖免,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治療露新曙光。半月板破裂是少數橫跨老中青三代的膝部疾病之一,包含美國職棒大聯盟洛杉磯天使隊球星楚奧特(Mike Trout)及巴西足球巨星內馬爾(Neymar)都曾因半月板破裂成為焦點。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研究團隊研發出特殊的注射式組織膠,相關研究成果已於今(113)年發表於知名期刊《國際生物大分子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未來若能應用於臨床,可望為半月板損傷的治療帶來全新突破。(更多)


百萬分之一的機率 巨星罕病成她確診關鍵

力抗僵硬人症候群 北醫附醫助病人重啟人生步伐

「腳就像黏在地上,跨不出去。」一名30幾歲的女子兩年多前雙腿異常沉重,原以為是運動傷害,但遍訪醫師、復健治療也無法緩解肌肉僵硬感,日常走路、用餐、洗澡都深受影響,直到國際巨星席琳狄翁罹患僵硬人症候群的新聞曝光,她心生警覺至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就醫,經檢查後確定罹患同樣的罕見疾病;目前定期接受免疫球蛋白治療,走路不再像機器人,偶爾還能悠遊較平坦的郊山,重拾笑顏。(更多)


AI醫療啟航 從腦震盪預測到長照管理

2024台灣醫療科技展 北醫附醫前進智慧醫療最前線

2024年台灣醫療科技展12月5日起一連四天登場,臺北醫學大學暨醫療體系以3A照護為主軸,主打「Acute care(急性醫療)」、「Ambulatory care(門診與遠距醫療)」、「Advanced care(尖端醫療)」,展示最新智慧醫療發展。其中,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展出多項AI醫療與智能長照技術,包括利用AI技術針對腦震盪高風險病人進行預測與治療、透過AI整合5萬張醫療保單,估算醫療理賠額度的醫起付系統、全國最完整的機器人復健中心等;同時也帶領民眾走入最尖端的智能長照機構,展現醫療與科技結合的無限可能。(更多)


當日手術 當日出院

北醫附醫超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 引領脊椎治療新趨勢

脊椎手術大躍進,最快當日出院。打破傳統脊椎手術傷口大、住院時間長的印象,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運用超微創脊椎內視鏡技術,以極小傷口和精準操作,助病人加速術後恢復。今(113)年4月起更結合新推出的「樂康專案」,截至8月已有21位病人術後復原良好,當日手術、當日出院,大幅提升就醫舒適度與生活品質,開創脊椎手術新趨勢。(更多)


深耕友邦史瓦帝尼 催生154名認證醫師

北醫教學計畫 奠基史國醫療永續發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臺北醫學大學及附設醫院深耕我國友邦史瓦帝尼王國迄今15年,其中,為期6年的教學計畫交出亮眼成績單;包括近500場的教學研習,並協助史國建立國家醫學考試制度,當地得以獨立培訓、認證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目前已有154名醫生通過認證,為史國醫療奠定永續發展的基礎,展現北醫體系「Health for All and Taiwan Can Help」的理念。(更多)


抗生素不當使用與抗藥性危機:2035年平均壽命恐縮短1.8年

北醫附醫舉辦抗生素衛教巴士展覽,迎擊抗藥性,邀民眾一同上車!

你是否能想像,若抗生素被不當使用,全球將面臨多重抗藥性和超級細菌的威脅?這些問題可能導致2035年全球平均壽命縮短1.8年。為應對這一危機,行政院計劃自明年起投入2億元,力求在5年內達成人用抗生素減量使用5%及超級細菌CRAB感染率下降10%的目標,期望能對抗抗生素抗藥菌的威脅。為響應每年11月「世界抗生素認知週」,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攜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及台灣感染管制學會,舉辦「抗生素衛教巴士」展覽,盼透過展覽提升全民對正確使用抗生素的認識,提醒民眾抗藥性的嚴重性。(更多)


逾7成醫糾案無醫療疏失 關鍵在「醫病溝通」

北醫附醫「醫院醫療爭議預防與關懷研討會」 共築醫病互動橋梁

別讓誤解成為醫病之間的鴻溝。衛福部統計,逾7成的醫療糾紛訴訟經過鑑定後,判定為無疏失,醫療過程中的誤解與期望落差可能才是醫療糾紛的主因。為縮短醫病間距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10月12日首度舉辦「醫院醫療爭議預防與關懷研討會」,針對醫療爭議之制度、法律、溝通、關懷四大面向進行交流,並透過實際醫療糾紛鑑定案例解析,探討醫療爭議發生之緣由,期盼促進醫病良性溝通,共創和諧互信的醫療環境。(更多)


骨折要留意 多年後恐成膝痛引信

北醫附醫「膝守努力病友會」 分享保膝手術新觀念

骨折宿疾要留意,多年後恐致膝關節變形。一名61歲的男性因左膝關節疼痛、無法蹲跪,久而久之形成O型腿,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而就醫。經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團隊檢查,病人疼痛主因竟是10多年前骨折引起的膝關節內翻變形,嚴重可能要進行人工關節置換。醫療團隊採用新式膝關節保留手術「保膝不換膝」,成功保住膝關節,讓病人的膝關節功能與生活品質同步提升,大步邁向健康人生。(更多)


三主軸 兩重點 一特色 首屆台北醫學會研討會 跨界交流擘劃未來醫療藍圖

迎向智慧浪潮,鎖定精準醫療。由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與八家醫學會、協會共同主辦的首屆台北醫學會研討會9月14日登場,逾百位國內外專家學者與頂尖大師推出25場次討論會,聚焦「三主軸、兩重點、一特色」;以創新、智慧與前端醫療為主軸,深入探討糖心腎腦慢性疾病及癌症等重點疾病,積極推動創新研發、跨界整合,為醫界帶來全新視野,打造全球醫療創新交流平台。(更多)


響應世界病人安全日 北醫附醫率先起跑 醫病攜手共責 齊心守護健康

響應「世界病人安全日」及「健康台灣」計畫,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病人安全週系列活動9月11日起開跑,首場重頭戲由施俊明院長率領各職類主管與病人代表共同宣誓「醫病共責、正確診斷、安全就醫」,結合北醫附醫年度捐血盛會,吸引近千位民眾談病安、捐熱血,醫病齊心守護健康。(更多)


打破傳統手術管理 登上國際期刊 北醫附醫ERAS計畫 助高齡腸癌患者速出院

大腸癌高居國人10大癌症發生人數第2名,近9成發生在50歲以上的中高齡族群,隨著人口老化,高齡患者接受外科手術的需求增加,往往也因高齡而猶豫是否接受手術等積極治療。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針對高齡大腸癌患者導入術後快速康復(ERAS)計劃,打破傳統手術管理,術後康復時間平均縮短30%,併發症降低25%,縮短住院時間,亮眼的臨床表現於今年登上國際期刊「美國老年醫學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更多)


家長別大意 嬰兒溢吐奶竟暗藏危機 北醫附醫跨團隊疾速反應 助新生兒脫險

當心隱藏在新生兒溢吐奶後的健康危機。一名剛滿月的男嬰因溢吐奶超過一周就醫,經診斷是罹患「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症」,而男嬰也反覆溢吐奶導致嚴重的電解質不平衡與代謝性鹼血症,引發心肺功能抑制,經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團隊緊急手術後脫離險境。醫師提醒,長期溢吐奶可能造成低血鈉、低血鉀,嚴重可能導致嬰幼兒出現昏迷、抽搐等狀況,家長不可不慎。(更多)


“Taiwan Can Help” 臺灣醫療軟實力再現 外交部與北醫大體系攜手 助史國遇襲警察重返前線

臺灣醫療外交再添新頁。友邦史瓦帝尼王國一名警察Mduduzi Mamba於鎮暴時遭受槍擊,左小腿嚴重開放性骨折,於當地治療後,兩年來雖可慢慢走路,但仍無法跑步,影響正常執勤。常駐史瓦帝尼的臺北醫學大學醫療團隊建議其來台治療。Mamba來台接受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治療後,運動功能逐步恢復,活動狀態明顯好轉。(更多)


從病床到球場 女童重拾跑跳童年 北醫附醫血管瘤病友會 分享跨領域團隊助病童度過考驗

11歲的小柔出生時左腿有紅色斑點及血管瘤,且左下肢從腰部到腳底,都明顯長得比右邊大,經醫師診斷為罕見的複雜型血管腫瘤KT症(Klippel-Trenaunay症候群)。由於血管腫瘤影響行走與日常生活,血液凝固功能也受影響,幾度因出血、感染住進加護病房,經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多專科跨領域團隊治療,加上努力復健,小柔逐漸恢復站立和行走,還可以像其他小朋友一樣跑步打球,度過盡情跑跳的童年。(更多)


居家上班日坐逾10小時 20歲年輕人痔瘡上身 謹記「二不二要」 及早治療解除危機

新冠肺炎疫情帶動居家上班的遠距工作模式,卻也帶來健康隱憂。一名20歲出頭的年輕男子近3、4個月以來排便後馬桶滿是血漬,伴隨的疼痛也影響生活品質,飽受困擾的他下定決心求醫,經醫師檢查後確認是痔瘡所致,一問之下發現,男子從事設計工作,疫情以來長期在家工作,一天坐10幾個小時鮮少走動,痔瘡快速惡化,最後只好接受內外痣全切除手術,重拾健康人生。(更多)


臺北市立行愛住宿長照機構開幕 北醫打造智能長照生態圈

智慧長照,北醫領航。歷經4年籌備,由臺北市政府委託臺北醫學大學經營的臺北市立行愛住宿長照機構5月2日開幕,為北醫大體系設立的首家住宿型長照機構;不僅導入智慧床墊、電子尿布、智慧圍籬、人臉辨識等智能設備,並與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就醫資料整合及提供24小時遠距醫療服務,打造嶄新智能長照模式。(更多)


北醫附醫疾速取栓 力爭急救黃金時間

以生命為賭注的競速賽跑。一名年約40歲的外籍病人去(112)年底因心肌梗塞在街頭突然昏倒,到院前失去呼吸心跳(OHCA),經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搶救後康復出院,兩周後又因急性腦中風再度送進急診。腦中風治療團隊迅速於20分鐘內完成血栓溶解劑治療及動脈取栓手術,病人成功在兩個月內挺過兩次生死關卡。醫師表示,心肌梗塞與中風互為高風險因子,也都面臨「黃金治療時間」的挑戰,民眾若有胸悶、胸痛或突然出現臉部歪斜、語言困難等症狀,都應盡速就醫。(更多)


麥當勞叔叔之家慈善基金會捐贈北醫附醫「重症加護型新生兒保溫箱」

新生兒人數逐漸遞減,早產兒比例未減反增。為了細心呵護每一個新生命,麥當勞叔叔之家慈善基金會1月4日捐贈2台「重症加護型新生兒保溫箱」予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攜手打造早產兒的第一個家,盼能讓這群巴掌天使從出生的那一刻即獲得最妥善的照護,在愛的呵護下平安長大。(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