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向智慧浪潮,鎖定精準醫療。由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與八家醫學會、協會共同主辦的首屆台北醫學會研討會9月14日登場,逾百位國內外專家學者與頂尖大師推出25場次討論會,聚焦「三主軸、兩重點、一特色」;以創新、智慧與前端醫療為主軸,深入探討糖心腎腦慢性疾病及癌症等重點疾病,積極推動創新研發、跨界整合,為醫界帶來全新視野,打造全球醫療創新交流平台。(更多)
響應「世界病人安全日」及「健康台灣」計畫,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病人安全週系列活動9月11日起開跑,首場重頭戲由施俊明院長率領各職類主管與病人代表共同宣誓「醫病共責、正確診斷、安全就醫」,結合北醫附醫年度捐血盛會,吸引近千位民眾談病安、捐熱血,醫病齊心守護健康。(更多)
大腸癌高居國人10大癌症發生人數第2名,近9成發生在50歲以上的中高齡族群,隨著人口老化,高齡患者接受外科手術的需求增加,往往也因高齡而猶豫是否接受手術等積極治療。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針對高齡大腸癌患者導入術後快速康復(ERAS)計劃,打破傳統手術管理,術後康復時間平均縮短30%,併發症降低25%,縮短住院時間,亮眼的臨床表現於今年登上國際期刊「美國老年醫學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更多)
當心隱藏在新生兒溢吐奶後的健康危機。一名剛滿月的男嬰因溢吐奶超過一周就醫,經診斷是罹患「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症」,而男嬰也反覆溢吐奶導致嚴重的電解質不平衡與代謝性鹼血症,引發心肺功能抑制,經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團隊緊急手術後脫離險境。醫師提醒,長期溢吐奶可能造成低血鈉、低血鉀,嚴重可能導致嬰幼兒出現昏迷、抽搐等狀況,家長不可不慎。(更多)
臺灣醫療外交再添新頁。友邦史瓦帝尼王國一名警察Mduduzi Mamba於鎮暴時遭受槍擊,左小腿嚴重開放性骨折,於當地治療後,兩年來雖可慢慢走路,但仍無法跑步,影響正常執勤。常駐史瓦帝尼的臺北醫學大學醫療團隊建議其來台治療。Mamba來台接受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治療後,運動功能逐步恢復,活動狀態明顯好轉。(更多)
11歲的小柔出生時左腿有紅色斑點及血管瘤,且左下肢從腰部到腳底,都明顯長得比右邊大,經醫師診斷為罕見的複雜型血管腫瘤KT症(Klippel-Trenaunay症候群)。由於血管腫瘤影響行走與日常生活,血液凝固功能也受影響,幾度因出血、感染住進加護病房,經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多專科跨領域團隊治療,加上努力復健,小柔逐漸恢復站立和行走,還可以像其他小朋友一樣跑步打球,度過盡情跑跳的童年。(更多)
新冠肺炎疫情帶動居家上班的遠距工作模式,卻也帶來健康隱憂。一名20歲出頭的年輕男子近3、4個月以來排便後馬桶滿是血漬,伴隨的疼痛也影響生活品質,飽受困擾的他下定決心求醫,經醫師檢查後確認是痔瘡所致,一問之下發現,男子從事設計工作,疫情以來長期在家工作,一天坐10幾個小時鮮少走動,痔瘡快速惡化,最後只好接受內外痣全切除手術,重拾健康人生。(更多)
智慧長照,北醫領航。歷經4年籌備,由臺北市政府委託臺北醫學大學經營的臺北市立行愛住宿長照機構5月2日開幕,為北醫大體系設立的首家住宿型長照機構;不僅導入智慧床墊、電子尿布、智慧圍籬、人臉辨識等智能設備,並與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就醫資料整合及提供24小時遠距醫療服務,打造嶄新智能長照模式。(更多)
以生命為賭注的競速賽跑。一名年約40歲的外籍病人去(112)年底因心肌梗塞在街頭突然昏倒,到院前失去呼吸心跳(OHCA),經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搶救後康復出院,兩周後又因急性腦中風再度送進急診。腦中風治療團隊迅速於20分鐘內完成血栓溶解劑治療及動脈取栓手術,病人成功在兩個月內挺過兩次生死關卡。醫師表示,心肌梗塞與中風互為高風險因子,也都面臨「黃金治療時間」的挑戰,民眾若有胸悶、胸痛或突然出現臉部歪斜、語言困難等症狀,都應盡速就醫。(更多)
新生兒人數逐漸遞減,早產兒比例未減反增。為了細心呵護每一個新生命,麥當勞叔叔之家慈善基金會1月4日捐贈2台「重症加護型新生兒保溫箱」予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攜手打造早產兒的第一個家,盼能讓這群巴掌天使從出生的那一刻即獲得最妥善的照護,在愛的呵護下平安長大。(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