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附醫與工研院的合作起源於雙方對臨床創新與技術轉化的共同追求。隨著醫療技術日新月異,許多臨床需求仍未被滿足(Unmet Needs)。基於這一現實,北醫附醫創新研發團隊與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於2024年攜手合作,致力於強化臨床需求與產品開發之鏈結,推動醫療產品創新應用。
這項合作不僅著重於技術的開發,還強調技術如何真正應用於臨床場域。透過雙向人才培育、法規與商業化合作,雙邊共同打造技術鏈結與成果轉化的平台,期望能在臨床應用及創新技術發展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第一期合作計畫著重於臨床應用與創新技術的結合,涵蓋多元醫療創新領域,從技術構想到實際應用,全面推動醫療技術轉譯與落地。
雙邊合作優勢與分工
北醫附醫:聚焦臨床需求,提供第一線醫療場域資源及臨床試驗協助,確保創新技術的實際應用價值。
工研院:專注技術研發與創新設計,提供技術專利布局及Prototype試製,實現創新構想的具體落地。
跨域合作的價值實踐
通過臨床專業與技術創新的無縫結合,第一期合作計畫展現了雙邊在推動醫療創新上的協同優勢。透過北醫附醫的臨床場域實證和工研院的技術落地支持,確保創新技術能有效轉化並應用於臨床場景。
計畫期中成果包括:
建立牙醫學員XR-OSCE技能技術可行性評估,以數位拔牙擬真建模為例。
連續性運動偵測系統,協助病患臨床表現型評估。
智慧脊椎保護張力系統,增強長期照護效能。
北醫附醫與工研院下一期合作計畫,將聚焦「在宅醫療科技」主題,深化在宅照護技術應用及臨床驗證研究。以智慧急重症在宅照護、遠距監控與AI分析為重點,結合臨床需求與技術資源,共同發展具落地潛力之創新解決方案,推動臺灣生醫產業邁向國際化。
更新日期: 2025.05.16
更新者:事業發展部
2025年3月19日,北醫大醫療體系攜手工研院及多家友院體系,共同宣布啟動「臨床試驗綠色通道」。此計畫旨在縮短臨床試驗週期,降低資金壓力,推動醫材創新技術快速落地,進一步提升臺灣生醫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北醫大吳麥斯校長指出,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生醫科技產業環境面臨快速變動,創新醫療技術與產品的研發及市場導入不僅要具備高度「彈性」與「效率」,也必須堅守「以病人為中心」的原則,讓臺灣的醫療產業結合創新研發實力,發展出與時俱進的治療與照護。吳校長進一步表示,北醫大學術性臨床研究組織(ARO)將提供專業的臨床研究服務,包含臨床試驗撰寫服務、IRB倫理審查輔導以及媒合臨床試驗經驗豐富醫師等,成為新創科技與醫療應用間的橋樑。
工研院副總暨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莊曜宇指出,臨床試驗綠色通道的啟動,旨在解決生醫新創技術推動過程中常見的臨床試驗週期過長及資金壓力問題。工研院將透過臨床資源優化及專業技術支援,協助創新技術快速落地,並建立高效試驗機制,提升審查效率,確保產品能順利導入臨床應用與市場。
臨床試驗綠色通道致力於解決生醫新創在臨床試驗推進上的瓶頸,從技術概念到臨床應用,全面優化流程,實現創新技術加速商品化。
醫療與技術雙向合作:北醫附醫作為臨床需求方,提供一線醫療場域及臨床試驗支持;工研院則擅長技術研發與資料準備,雙方共同確保技術鏈結與臨床落地。
專業輔導與技術支援:工研院整合跨領域專業團隊,針對不同類型智慧醫療產品(如醫療器材、數位健康技術)提供臨床驗證技術輔導,確保試驗設計科學且符合法規。
高效臨床試驗機制:北醫附醫及友院設立臨床試驗中心專責窗口,針對申請、審查與試驗推進等環節,進行全程輔導及流程管理,確保每一階段順暢無阻。
臨床試驗綠色通道的啟動,標誌著智慧醫療技術在臨床應用的推動上邁入新里程。透過北醫附醫與工研院的緊密合作,打破技術落地障礙,快速將創新醫材導入臨床應用與市場。未來,雙方將持續深化合作,以臨床需求為導向,提升智慧醫療技術商品化效率,助力臺灣生醫產業走向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