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每天2塊錢 用藥更安全 北醫附醫智慧藥盒 安心分藥零風險

「藥師,我的慢性藥這麼多種、有的三餐吃、有的睡前吃,常常忘記怎麼辦?」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最新引進智慧藥盒系統,全自動為病人分裝每日、不同時段服用的藥品,藥品資訊也會標示在藥盒,方便辨識,降低分錯藥、吃錯藥的風險。為了嘉惠更多民眾,北醫附醫與捐款人攜手合作,免費提供低收入戶及獨居長者使用。(更多)


北醫附醫首推心電圖手錶 24小時全「心」守護

蘋果新型Apple Watch的心電圖功能引發討論,但其實在Apple Watch推出前,台灣已率先推出24小時心律偵測手錶,此心律偵測手錶結合醫療系統且經醫療認證,能及早預知心房顫動等心臟疾病的發生。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創新推出經醫療認證的專用心電圖手錶及14天居家篩檢服務,民眾配戴心電圖手錶後在醫療系統的監測輔助下可以正常生活、運動,並可以長時間監測是否有心律不整的狀況發生。(更多)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與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 跨界打造AI醫療創新醫院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陳瑞杰院長(左)與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杜奕瑾創辦人簽署協議,雙方正式展開跨界合作,攜手打造AI醫療創新醫院。首波鎖定「TED-ICU智能重症照護系統」,藉由人工智慧深度運用於臨床醫療資料,盼能將敗血症的預測所需時間由目前平均四小時縮短至即時預警,提升敗血症病患的存活率。(更多)


小小一步 大大幸福 跟著機器人學走路 陪伴孩子踏出人生第一步

九歲的小欣因重度腦性麻痺失去四肢的主控權,從小受制於輪椅,只能看著雙胞胎妹妹自由跑跳,看在父母眼裡滿是心疼;五歲的小圓因腫瘤影響到下肢控制、動作的能力,行動屢屢受挫讓貼心的她漸漸失去笑顏。兩人透過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機器人步態訓練系統,一步步跟著機器人學走路,從原本需要他人完全協助才能站立,如今已能自行站立,漫長的復健之路透出曙光,他們也以自身例子,鼓勵其他病童不要放棄。(更多)


秋冬疼痛Top5 越冷痛得越厲害 正確運動固體態 揮別人體氣象台

 您的身體也是氣象台嗎? 研究顯示,約三分之二關節或慢性疼痛的病患在氣候變化時症狀會加劇。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部歸納出「秋 冬疼痛Top5」,包括退化性脊椎關節炎、肌肉筋膜痛、纖維肌痛症、風濕性關節炎、肌腱炎等疾病,讓人越冷痛得越厲害。醫師建議,透 過溫和熱敷、水療及正確運動等方式,有助於度過季節轉換的階段。(更多) 


北醫24歲女竟發現1.5公分卵巢癌 國內首創卵巢癌擴增實境AR APP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發表「2016-2018年院內卵巢癌數據報告」,結果發現,卵巢癌患者中同時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比率達25%,顯示子宮內膜異位症與卵巢癌有高度關聯性,此結果和國外知名期刊的研究極為吻合。醫師提醒,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患者務必長期追蹤,另外,年齡、腫瘤大小和卵巢癌的發生率、嚴重度均不是正相關,不要因為年輕或腫瘤小而輕忽。(更多)


膝蓋腫痛遲未痊癒 恐是半月板後角破裂警訊

膝蓋疼痛不能輕忽。一名50餘歲女性日前因膝蓋痛就醫,經治療後仍然疼痛跛行,轉赴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求診,檢查後發現是膝蓋內側半月板後角破裂,膝蓋缺少緩衝,上下樓梯、曲膝蹲下等動作不斷衝擊,導致膝蓋越來越痛。醫師提醒,內側半月板後角破裂的症狀及初期X光檢查與退化性關節炎極為類似,若未對症下藥,延誤治療,最終恐須置換人工關節。(更多)


北醫附醫與紅鼻子鵲寶公益劇團攜手 讓醫院更添溫暖

為提供兒童腦瘤患者全方位照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成立「兒童腦瘤中心」,迄今治療超過85位病童。北醫附醫於9月20日邀請紅鼻子鵲寶公益劇團到醫院表演,藉由小丑們即興生動的演出,陪同住院病童紓解治療壓力,也為門診的孩童及家長帶來笑聲,讓醫院更添溫暖。(更多)


北醫附醫分級醫療暨區塊鏈啟動

區塊鏈比你想像得更貼近生活。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8月30日正式啟動「健康醫療區塊鏈平台」,創新運用區塊鏈技術推出智鏈護照,全面提升轉診服務,建構並整合個人健康照護網絡;民眾可於24小時內取得完整病歷摘要、檢查影像等就醫及健檢資訊。更能智慧授權給其他醫院及診所醫師瀏覽,機構間轉診無須返院申請病歷,大幅提升轉診精確性及便利性。而區塊鏈特有的儲存及加密優勢,也能確實保障個人隱私與病歷的安全。(更多) 


享原味、選在地、趁當季 健康新「蕉」點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6月14、15日於院內餐廳「Fun 心廚房」提供免費香蕉,凡院內同仁、民眾購買餐點即附贈香蕉一支,另外,院內開會及值班餐點亦提供香蕉,以達均衡飲食促進健康。北醫附醫陳瑞杰院長表示,北醫附醫致力推廣健康照護生活圈,除了專業的醫療服務,也希望在食衣住行等生活層面,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照護,並將醫院的健康專業分享給社會大眾。(更多)


信義區石頭湯 一站式整合長照服務

迎接高齡社會,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推出「社區整合照顧服務(石頭湯)計劃」,一站式整合居家醫療等九大服務,由北醫附醫長照專業人員進駐,提供客製化照顧計畫;同時導入智慧健康照護生活圈的概念,將與臺北醫學大學合作,引進「Hot Plus互動式健康服務系統」,讓長輩藉由虛擬實境的互動遊戲,活化養老生活。(更多)


胸大肌斷裂病例增 當心陷入健身危「肌」

過度或錯誤的重量訓練,可能已經讓您身陷健身危「肌」。有民眾在健身房進行重量訓練時,胸前突然出現「啪」的一聲,手部立即出現無力、疼痛等症狀,原以為只是常見的肌肉撕裂傷,就診後赫然發現是「胸大肌斷裂」。醫師提醒,胸大肌斷裂是較少見的運動傷害,近半年來卻接連出現兩起病例,且皆為重量訓練所致,其中更不乏專業健身教練,提醒喜歡健身的民眾要多加注意。(更多)


自閉症畫家走出自我 繪出「輕」春藍圖 擺脫體重的負擔蛻變為十大傑出青年

榮獲2017年十大傑出青年的鍾華瑄於國中時經醫師診斷為自閉症患者,更顯封閉的她唯有透過畫作才能一窺其細膩心思與創作天份。然而,破百公斤的體重導致鍾華瑄漸漸出現手腳麻木、行動吃力等症狀,直接衝擊她最愛的繪畫創作;鍾華瑄赴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體重管理中心求診,成功卸下近60公斤的體重,她開心地說,瘦下來後手麻、疲憊感不見了,思路清晰,創作靈感更是源源不絕。(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