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附醫歷經四十年的沿革,精益求精,從最初的社區型醫院,逐漸蛻變成展翅待飛的醫療重鎮。建立在 JCI 的國際標準下,以病患安全為前提的醫療改革,讓病患在北醫獲得與國際同級的醫療品質。但持續的改革需求,讓更多的醫療軟硬體引入, 擴大了對北醫附醫病患的照護廣度與深度。.jpg)
因應胸腔內科的人才加入,在檢查方面將有多項嶄新軟硬體的引入。
一、支氣管鏡檢查部分(Flexible bronchoscopy): 透過不同的影像擷取技術,軟式氣管鏡可以有 效的過濾背景雜訊,讓初期的發炎病灶,在不 同光譜的雷射光照射下,可以協助區分出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得以早期診斷與治療癌症病灶。對於慢性咳嗽或胸悶的病患,支氣管鏡檢查更能夠有效地找到問題所在,從而調整治療方式, 改善臨床症狀。
二、內視鏡超音波(Endobronchial ultrasound): 在不同內視鏡超音波探頭的協助下,臨床醫師可以針對縱膈腔淋巴結進行採樣,或者對周邊腫瘤進行切片,提供低侵入性的腫瘤切片診斷。對於治療中的癌症病患,再次採樣可以提供相關腫瘤控制的參考,並可早期引入後線治療, 降低腫瘤轉移的風險。
三、運動肺功能(Exercise pulmonary function test):相較於傳統肺功能侷限在靜態評估,運動肺功能在走路的情況下,收集到的生理數據 諸如心跳,氧氣飽和度,以及高階型的 呼吸頻率,都能有效真正找到病患的運動受到限制的 原因。透過肺功能的相關圖形分析,不但可以 找到肺部的問題,更能夠評估藥物治療後的效果,進一步導入多方治療,改善臨床症狀。我們正計畫透過虛擬實境,搭配行走式阻力機器,改變運動訓練時的枯燥,激發病患潛在能力。.jpg)
隨著相關遠距醫療概念的發展,各式各樣的穿戴式裝置也將改變醫療的相關面貌。 硬體的改善始終只是開端,創意加值後的醫療照護模式才是關鍵重點。北醫胸腔內科藉由有效的軟硬體整合,藉由北醫附醫原先具備的強大資訊基礎,必然能夠創造多方 應用,從而讓所有有需求的民眾,獲得全面照護下的最大利益。
更新日期:2020.01.23
更新者:周百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