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友病中心

A型血友病治療的挑戰與長效第八凝血因子

                                                                                                            張家堯 醫師

                                                                                                    2018年03月16日

長久以來,血友病治療的挑戰中,撇開經濟因素(高昂的藥價)不談,主要有三類:

1. 病毒感染

2. 關節損傷

3. 抗體發生率

第一個挑戰─病毒感染,在基因工程凝血因子上市後,就獲得永久性解決。關節損傷的議題,在預防性治療的觀念被普遍接受後,也獲得大部分的控制,但卻無法全面性的解決。

關節損傷無法全面性解決的原因有二:

  1. 最低1% 的凝血因子濃度不足以全面性維持關節健康
  2. 需要經常性的靜脈注射凝血因子,病人無法承受
 
  2011年荷蘭的研究者統計了377個A型血友病人 (182個重度、73個中度、122個輕度) 的關節出血頻率與其基礎第八因子活性間資料1,得到下列結果:


上述結果告訴我們,凝血因子濃度只維持在1%以上,是無法達到關節零出血的目標,進而預防關節損傷。而維持12% 以上的濃度就成為達成關節零出血的目標。

要維持12% 的凝血因子濃度,需要耗費非常大的醫療資源,恐怕不宜放在現在治療的目標,而且需要頻繁的靜脈注射,病人也承受不住。將維持最低12%的目標寄望於未來基因療法,是比較實際的作法。那麼退而求其次,目標放在5%,也就是將重度血友病病人變成輕度的病人,將年度關節出血率降到一次以下,可不可行呢?

第八凝血因子的正常生理濃度範圍為50% - 150%,假如單次施打150%,不考慮體內重新分布等因素,要維持5%以上,能維持幾個半衰期?計算機按一按,150除以2,連除5次,結果就小於5。也就是說,單次施打150%,經過5個半衰期,體內凝血因子濃度就低於5%。

現行產品對成年血友病病人來說,半衰期大約12小時, 5個半衰期就是2天半,意即一週打三次,都還有半天不在最低 5%的保護範圍內。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每次施打80%,兩天打一次。但是兩天打一次,多數的病人應該無法接受(況且在台灣,健保也不允許這麼做),因此使用現有產品增加劑量的方法並不可行。

尋求能在體內維持較長半衰期的長效型凝血因子自然成為解決問題的方法。

自2014年起,在歐美先進國家已有多個長效型第八凝血因子陸續上市

  • Eloctate            人類胚胎腎細胞         成人半衰期 19.7 小時
  • Adynovate       中國倉鼠卵巢細胞         成人半衰期 14.7 小時
  • Afstyla              中國倉鼠卵巢細胞           成人半衰期 14.2 小時

還有N8-GP (NovoNordisk)、Bay 94-9027(Bayer) 等產品已向美國申請上市許可中。

目前台灣僅Eloctate (艾拉特) 獲准上市,並有健保給付。Eloctate (艾拉特) 在預防性治療的健保給付規範如下:

  • 25-35 iu/kg 每三天施打一次
  • 36-50 iu/kg 每四天施打一次
  • 51-65 iu/kg 每五天施打一次

同樣不考慮體內重新分布等因素,採用單室模型、一級消除動力學,假定回覆率為2,半衰期19.7小時,用excel 的函數功能算一下,

  • 35 iu/kg, 每三天施打一次,可維持在5.6% 以上
  • 50 iu/kg, 每四天施打一次,可維持在3.4% 以上
  • 65 iu/kg, 每五天施打一次,可維持在1.9% 以上

照這計算結果看起來,Eloctate (艾拉特)不但能提高體內凝血因子的最低濃度加強關節保護,又能降低注射頻率,減輕病友治療負擔。

2018年發表Eloctate (艾拉特)的三年臨床試驗報告2顯示,A型血友病病人接受三年的預防性治療,關節功能分數(mHJHS)會降低 (表示關節功能變好)。維持較高的最低凝血因子濃度,可提供較好的關節保護,這個概念在此臨床試驗獲得證實。

如下圖:關節功能分數(mHJHS)越高代表關節功能越差,而經過Eloctate (艾拉特)預防性治療後,可以見到關節功能分數逐年降低 (關節功能變好)。


長效第八凝血因子的抗體發生率相較於傳統基因工程產品的發生率為何?這也是醫生及病人都想知道的。照廠商的說法,可能會比較低,但PUP (未使用過凝血因子的病人) 的臨床試驗皆尚未完成,目前難以下定論。

另一個近年上市的由人類細胞株合成之第八凝血因子Nuwiq (Human-cl rhFVIII),使用人類胚胎腎細胞(HEK) 當作宿主細胞,號稱因採用人類細胞株生產,所以抗體發生率會比較低。此假定於2017年發表NuProtect study 3 ,證實了該使用人類細胞株合成之第八凝血因子對PUP的抗體發生率確實較其他採用非人類細胞株生產之第八凝血因子低。

此外,2018年發表的Eloctate (艾拉特) 用於A型血友病免疫耐受療法的報告4顯示,對於12個先前接受免疫耐受療法失敗的病人,居然其中7個病人僅採用Eloctate (艾拉特) 治療3.3個月(中位數),就使得抗體測不到了,顯示其效果出乎意料的好且快。

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報告顯示,長效型凝血因子不僅能解決血友病人關節損傷的問題,對 "抗體" 這個血友病治療上最困難的挑戰,也能有小小貢獻。

 

參考文獻      

  1. Haemophilia. 2011 Nov;17(6):849-53
  2. Haemophilia. 2018 Jan;24(1):77-84. Epub 2017 Oct 30
  3. Haemophilia. 2017 Aug 16. doi: 10.1111/hae.13320. [Epub ahead of print]
  4. Haemophilia. 2018 Feb 13. doi: 10.1111/hae.13413. [Epub ahead of print]

 更新日期:2024.07.15
更新者:宋季芸

 

血友病老年化相關共病症:最新研究進展

作者: 張家堯 主任

  • 背景血友病患老年化趨勢

過去數十年來血友病治療有很大的進步與進展,血友病患之平均預期壽命大幅進步!舉例來說,加拿大的重度血友病患之平均預期壽命的進步如下:若是沒有HIV與HCV感染,1970之前是< 30歲、1972 ~ 1992年為61 ~ 63歲、1992 ~ 2002年為71歲;而2002年加拿大一般民眾平均預期壽命男性為79歲、女性為83歲。而2001年荷蘭的資料,若是沒有HIV與HCV感染,重度、中度、輕度血友病患之平均預期壽命各為71、75、75歲;若是有HIV與HCV感染,則平均預期壽命各為56、67、73歲,而2001年荷蘭的一般男性平均預期壽命為76歲。大英國協血友病友平均預期壽命在1977-1999的資料為:重度、輕/中度血友病平均預期壽命各為63歲、75歲,而一般男性平均預期壽命為78歲,這是今年報告英國15年前的資料,現在的報告比以前的更好!

另外,關於血友病患之老年化趨勢與年長比例不斷增加,台灣健保資料庫資料(參考資料4.)可以看到病患之年齡層分佈變化的趨勢,是趨向於老年化(表一);並且血友病患年齡結構老年化(> 60歲)趨勢的速度是一般男性的1.39倍,這代表台灣血友病患之醫療照顧的進步!在2014年,荷蘭的40歲以上的血友病患佔了超過44%;而台灣40歲以上的血友病患在1997年、2004年、2009年各佔了14.1%、22.6%、29.2%,比例逐年上升中(參考表二)。預期在不久的未來,血友病老年化相關共病症之治療將會變得重要。

 

表一:台灣血友病友年齡層分佈1999, 2003, 2008

 

表二:台灣血友病友年齡層分佈柱狀圖, 1997-2009

 

  • 何為共病症(Co-morbidities)?

共病症是指在一個個體原本所關注的原始疾病之外其他的疾病。統計估算在全世界超過65歲以上一般族群的老年人約有88%有一至多個慢性疾病。隨著血友病患壽命的增加,血友病患也會發生老年化相關共病症

 

  • 血友病患肥胖問題?

肥胖的定義是根據身體質量指數(BMI),但在亞洲國家與西方國家定義是不同的,在台灣BMI >24為過重、BMI >27為肥胖;在西方國家則是BMI >25為過重、BMI >30為肥胖。肥胖者容易高血脂症、高血壓、糖尿病、心臟血管疾病、癌症 (攝護腺癌、乳癌、大腸癌)、膽囊疾病、骨骼性疾病 (椎間盤損傷、坐骨神經痛、退化性關節炎)、痛風、呼吸功能不全、脂肪肝等。

血友病患容易肥胖嗎? 美國2005年CDC之140000名血友病患的資料:在> 20歲的人,血友病患與一般男性過重/肥胖的比率各為34.5%/23.5%與32.6%/22.3%,有統計學上差異。而荷蘭的全國性調查發現:血友病患過重/肥胖的比率在1992年為27%/4%、在2001年為35%/8%,10年間比率快速增加,但與一般男性之過重/肥胖相比是平行增加、無統計學上差異;荷蘭的2014報告指出血友病患與一般男性過重/肥胖的比率各為43%/15%與41%/20%,無統計學上差異。其他血友病過重與肥胖高比率國家:加拿大、紐芬蘭,而血友病過重與肥胖低比率國家:印度、墨西哥。所以過重/肥胖與血友病似無關連,而是與各國家飲食生活型態有關。

 

  • 血友病患糖尿病問題?

加拿大2008年的報告發現其血友病患糖尿病比率為24%,而一般男性之糖尿病比率為6%,有明顯差異,然而加拿大血友病患過重與肥胖的比率較高,並且此報告未分析抗HIV藥物HAART的影響。荷蘭2014年分析709名血友病患的報告發現:無使用HAART藥物之血友病患其糖尿病比率為6%、有使用HAART藥物之血友病患其糖尿病比率為24%、而一般男性之糖尿病比率為6%,確認單純血友病患並不會比較容易糖尿病。

HAART藥物(含有NRTI、NNRTI、PI)之副作用包括:DM, hyperlipidemia, lipodystrophy, abnormal fat distribution, osteopenia, hepatotoxicity,而其中成份NRTI之副作用包括:lactic acidosis, hepatomegaly with steatosis、NNRTI之副作用包括:drug-induced hepatitis、PI之副作用包括:risk of bleeding(15%), IHD and MI

 

  • 血友病患高血脂問題?

荷蘭2014年分析709名血友病患的報告發現:血友病患高血脂比率為44%、其中重度與非重度血友病患高血脂比率為38%/49%,然而一般男性之高血脂比率為68%,有統計學上差異。確認了單純血友病患並不會比較容易高血脂、甚至是比較不容易高血脂。血友病患高血脂之治療方式與一般人相同。

 

  • 血友病患高血壓的問題

高血壓盛行率在血友病患身上有較高比例嗎? 先前的一些報告差異性很大。今年歐洲2014年報告532名超過40歲的輕度、中度、重度血友病患高血壓盛行率達44.1%,輕度與重度之高血壓盛行率無差異,並且二者均與一般男性(40%)無差異,其結論說血友病的高血壓與年齡、肥胖、糖尿病有關(且p<0.05)、與腎功能(GFR)有關correlated (但是p>0.05)。而今年加拿大2014年的報告294名超過35歲的輕度、中度、重度血友病患高血壓盛行率為31.3%,與一般男性(40%)無統計差異。

然而,今年荷蘭2014年的報告701名超過30歲的輕度、中度、重度血友病患高血壓盛行率為49%,與一般男性(40%)有統計差異,並且重度血友病比非重度之高血壓盛行率為高,其結論說血友病患高血壓風險與年齡、肥胖、血友病嚴重度、有過顱內出血、心血管疾病、粥狀動脈硬化有關;然而卻與腎功能、腎臟出血病史、HIV和HCV感染無關;建議大於30歲的血友病友每年至少應量一次血壓。此外,今年紐西蘭2014年報告超過40歲的血友病患高血壓盛行率比一般男性高、但其高血壓的風險與腎功能無關,血友病患的腎功能(serum Cr & GFR)與一般人沒有差異。另外,今年日本2014年的報告分析了1909名超過20歲的A型(1581名)與B型(328名)血友病患發現:有過顱內出血的血友病患,高血壓風險上升。

 

  • 血友病患心血管疾病的問題

心血管疾病盛行率在血友病患身上有比較高的比例嗎? 缺乏凝血因子對心血管疾病有保護作用嗎? 這部份先前的報告很少、並且也沒有治療指引。但是2014年有幾個較大的重要報告出爐,並且歐洲ADVANCE研究群也發表了治療指引。

 

1. 加拿大2014年的報告:2000~2011年回朔294名(A型294位,B型74位)超過35歲的輕度(56%)、中度、重度(25%)血友病患,發現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在老年(> 60歲)血友病患很常見,包括: hypertension 31.3%, diabetes mellitus 10.5%, smoking 21.8%, obesity 27.6%, dyslipidemia 22.4%, family history 8.5%, antiretroviral therapy 12.2%。而很多人有多重風險因素:37.4%病患有> 2個風險因素、只有24.5%病患完全沒有風險因素。總共累計發生24次心血管疾病,平均年齡在63歲(46-83歲),只有一位重度血友病患,其他23次均為非重度血友病患。冠狀動脈疾病14位(冠狀動脈繞道手術3位、心導管置放支架9位)、心房振顫7位(ASA治療3位、coumadim治療1位)、腦血管疾病4位。其中9位放支架的病患發生4次出血(3大1小),均無致命性。其結論:

1)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在老年(> 60歲)血友病患很常見。

2)重度血友病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可能較低,但非重度血友病仍有風險。

3)血友病患在治療心血管疾病時的安全性考量與非血友病友相似。(在凝血因子補充下,不會比較危險)

 

2. 荷蘭2014年的報告:調查了408名超過40歲的輕度、中度、重度血友病患,發現,非致命性心血管疾病之累計發生率 在重度血友病患、非重度血友病患、一般男性比較如下:心肌梗塞0.5%*、4.4%、4.8%;心絞痛3.9%、5.4%、3.7%;

非致命性缺血性中風 0.5%、1.5%、1.4%,其中只有重度血友病患在心肌梗塞之發生率顯著低於非重度患者與一般男性。另外,荷蘭使用最新版本之QRISK2 (為一心血管疾病風險演算規則,加入了更廣的風險因素:ag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moking status and total cholesterol/HDL: ratio, BMI, ethnicity, measures of deprivation, family history, chronic kidney disease, rheumatoid arthritis, atrial fibrillation, DM, and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來評估血友病患10年內發生心血管疾病之風險(10-year relative QRISK2 risk)為一般男性的倍數,發現無論重度、非重度血友病患者,均為有統計意義的倍數上升,如下表三:

表三:

所有血友病患

(N=595)

重度血友病患

(n=307)

非重度血友病患

(n=288)

平均年齡 (歲)

47.2

45.7

48.8

10年內發生心血管疾病之風險倍數

1.39 (1.28~1.50)

1.44 (1.29~1.59)

1.34 (1.18~1.50)

粥狀動脈硬化程度可以動脈血管壁內皮厚度(IMT, Intima-media thickness)來測量,荷蘭的報告發現:只有肥胖會增加IMT,血友病本身並不會保護或減少IMT。另外,冠狀動脈鈣化(CAC)之比率代表冠狀動脈發生粥狀動脈硬化的程度,荷蘭報告42位超過59歲的中、重度血友病患、無HIV感染、無心血管疾病,配對613位一般男性,再次確認先前的報導:血友病對於冠狀動脈鈣化並沒有保護的作用

其結論:

1)無論重度與非重度血友病患,心血管疾病風險(Q risk score)均較一般男性高。

2)心肌梗塞風險在重度血友病患明顯較一般男性低。

3)中、重度血友病患之粥狀動脈硬化風險與一般男性相同。

所以,缺乏凝血因子可否可以防止血栓形成(對心血管疾病有保護作用)是有疑問的!

 

3. 歐洲ADVANCE研究群的血友病患缺血性心臟病(心絞痛)之治療指引:

原則:血友病患之缺血性心臟病、或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或心肌梗塞的治療,應由一個團隊來負責,其中成員應包括一位血友病專家!臨床上我們可以根據症狀作成以下的三種類型:

 

一、穩定型心絞痛(Stable angina):或稱勞動發作型心絞痛(Exertional angina),胸痛的症狀常因”勞動或情緒、冷天氣”等可預知的因素而發作,經休息或舌下含一粒Nitroglycerin即可緩解。當覺得胸痛或胸部有壓迫感,應做或躺下來,將藥品置於舌下,讓其自然溶解吸收,並注意血壓變化;含藥後5分鐘無效,可含第二顆,在隔5分鐘仍無效,再含第3顆;15分鐘內最多含3顆,含三顆無效應立即至急診就醫檢查。一天內無限制次數。

治療:終身每日服用Aspirin 80mg 1 tablet,加上預防性凝血因子注射,最低濃度須 > 1%。

 

以下二種心絞痛與心肌梗塞,為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ACS):

二、不穩定型心絞痛(Unstable angina):或稱漸強型心絞痛,病人常會在沒有刺 激因素的情況下發作,而且發作的頻率、時間及嚴重度會持續增加,發作時心電圍有明顯ST-segment下降的現象。

 

三、變異型心絞痛(Prinzmental‘s variant angina):或稱痙攣性心絞痛,病人通常在一天中之同一時間發作,發作時可能伴有嚴重的心律不整,但找不到動脈硬化或阻塞點,發作時的心電圖反為ST-segment上昇。

 

ACS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變異型心絞痛/心肌梗塞(STEMI)超過12小時才確診)

1) 48小時內使用抗凝劑(Heparin or LMWH),但此時必須先給予預防性凝血因子注射(48小時),最低濃度須 > 50%, 最高濃度須 > 80%。

2) 連續4週服用抗血小板藥物(Clopidogrel)加上每日Aspirin 80mg 1 tablet,但此時必須給予預防性凝血因子注射,最低濃度須 > 5%,最高濃度須 < 15%。

3) 終身每日服用Aspirin 80mg 1 tablet,加上預防性凝血因子注射,最低濃度須 > 1%。

 

肌梗塞(STEMI)若在12小時內確診,可以做汽球擴張術 (PCI,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治療原則:

  1. 需從橈動脈進入。
  2. 需使用非塗藥支架 (Bare metal stent)!
  3. PCI期間與48小時內,要注射凝血因子,維持最高濃度 80%。
  4. PCI後,需同時使用連續4週服用抗血小板藥物(Clopidogrel)加上每日Aspirin 80mg 1 tablet,但此時必須先給予預防性凝血因子注射,最低濃度須 > 20%。
  5. 之後終身每日服用Aspirin 80mg 1 tablet,預防性凝血因子注射,最低濃度須 > 1%。

 

重心肌梗塞患者則需請心臟外科施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CABG, Coronary bypass surgery),其適應症(Indication)與非血友病患相同,治療原則:

  1. 繞道手術時與之後10天,要注射凝血因子,維持濃度100%。
  2. 需同時使用10天服用抗血小板藥物(Clopidogrel)。
  3. 終身每日服用Aspirin 80mg 1 tablet,加上預防性凝血因子注射,最低濃度須 > 1%。

 

  • 血友病患比較容易發生癌症嗎???

血友病患中,有HIV(+)者其NHL、basal cell cancer、Kaposi sarcoma之風險上升;其中HIV related NHL之發生率增加36.5倍(2006),而HAART藥物可以降低其發生率與死亡率。而在有HCV(+)之病患,除了肝癌之發生率較高以外,還有其他非肝癌之癌症發生率也有增加,包括prostate cancer, colon cancer (1997 report)。

在無HIV/HCV感染者之血友病患,其cancer risk在先前是有些爭議的,2007 Blood刊載Darby et al的研究:6018位無HIV/HCV感染者之血友病患,癌症發生率較一般群體低,並且標準死亡率(SMR)在輕/中度血友病患為0.95、在重度血友病患為0.65。2010 Clin Epidemiol的報告認為關於血友病患癌症發生率之爭議是因有study bias,特別是HCV感染不只是會增加肝癌風險、也會增加其他癌症風險包括Lung cancer、Kidney cancer、Pancrease cancer、Oropharyngeal cancer等,而各國的HCV感染率差異性相當大,許多研究未考慮這部份。已有研究發現血友病老鼠之cancer metastatization較低(2006, 2008),解釋認為是因thrombin generation降低之故,目前知道thrombin是一個潛在cancer-promoting的蛋白質;而近年來也發現數種anti-coagulants有anti-neoplastic的效果。

荷蘭的Evelien P. Mauser-Bunschoten在今年2014的報告在408位血友病患之惡性疾病或腫瘤的累積發生率,與一般男性相比較,除了肝癌在血友病患之發生率較高(因為HCV感染)之外,所有其他形式的腫瘤(包括lymphoma、NHL、colon cancer、lung cancer、prostate cancer、esophageal cancer)均無顯著差異。

Dr.Gerry Dolan在2010 Haemophilia期刊完整回顧五個大型的研究或許可以成為初步的定論:加拿大研究(Walker,1998):血友病患因癌症死亡率未增加、荷蘭研究(Triemstra,1995):血友病患因癌症死亡率未增加、英國大型研究(Darby,2007):血友病患因癌症死亡率未增加、義大利回顧研究(Franchini,2009):血友病患癌症機率未增加、美國回顧研究(Dunn,2009):血友病患癌症機率未增加。

重度血友病患若發生癌症,在治療時若發生血小板低下< 20000/ul,則建議需給予預防性凝血因子注射、加上血小板輸注。治療住院期間,若是immobilization又加上complete factor correction,應特別注意血栓的風險。血栓的風險也特別容易在腹部手術、骨科手術、腫瘤手術過程中,預防性凝血因子完全校正的時候。

預防血友病患發生術後血栓的方式包括:提早下床走動(Early mobilization)、預防性凝血因子注射之後給予Heparin(according to local protocol)、持續使用heparin直到凝血因子peak level < 50%並下床走動之後。

 

  • 血友病患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的研究

荷蘭報告其評估血友病患之生活品質,包括社交功能、心理健康、角色伴演、一般健康狀態等,發現:40歲以下之血友病患(無論有、無HCV)之生活品質滿意度與一般群體無異(e.g.: score=80~90);然而40歲以上之血友病患(無論有、無HCV)之生活品質滿意度(e.g.: score=50~60)與一般大眾有顯著差異。而血友病患之生活品質與其之共病症是有相關聯,是故40歲以上之血友病患的共病症特別值得醫療人員留意。

 

  • 結論
  1. 隨著年齡的增加,血友病患除了血液的問題要關注,其他老年的疾病不要因此忽略了。血友病的醫療照顧者需要留意年長者的血友病老年共病症。
  2. 荷蘭建議大於30歲的血友病患每年至少應量一次血壓。建議血友病中心篩檢與減少血友病患的粥狀動脈硬化的風險因子、以減少可能的心血管疾病。目前血友病患之心血管疾病只有歐洲的ADVANCE研究群有治療指引。
  3. 血友病老年共病症仍需要大型的前瞻性研究、調查準確的盛行率與訂定治療指引。在亞洲的血友病之老年共病症之盛行率 仍需要作進一步的調查研究。
  4. 血友病治療中心需要強化共病症之醫療照顧者的協調工作。病患需要被教導對於共病症的瞭解,並且病患彼此之間可以互相提醒。

 

  • 參考資料:
  1. 2014年世界血友病聯盟大會口頭演講:

(5/12) Pal Andre Holme:H3 Study in Europe

(5/14) Evelien P.Mauser-Bunschoten:Study of Netherlands

(5/14) ARCHER Study of Canada:

  1. 歐洲ADVANCE研究群: 血友病之心血管疾病治療指引
  2. Dr.Gerry Dolan:2010 Haemophilia期刊回顧
  3. 台灣健保資料庫研究論文:張家堯, 李元文*等著. Trends in the Epidemiology, Diagnosed Age, and Mortality Rate of Hemophiliacs in Taiwan: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1997-2009. Haemophilia 2014; 1-6. DOI: 10.1111/hae.12373.

  更新日期:2024.07.15
更新者:宋季芸

長效型第八凝血因子Eloctate的使用經驗

長效型第八凝血因子Eloctate的使用經驗

      張家堯 醫師

      日期: 2020年01月01日

前言

自2007年以來,預防性治療已成為是嚴重型血友病患的標準治療方式,但是其頻繁打針的負擔降低了患者的預防性治療的意願,台灣自2014年健保給付預防性治療之後,根據台灣血栓止血學會大規模調查,發現直到2017年台灣仍只有53.1%的重度A型病友接受預防性治療。另外近年來國際發現,預防性治療維持血液中第八因子最低濃度>1%,雖可有效減少自發性出血,但仍無法阻斷關節的微小出血、也無法完全阻止血友病關節病變的進展,國際的重量級學者如歐洲的Odenburg、加拿大的Carcao近年來均建議:若是可能,維持血液的因子最低濃度至少在3~5%,較能阻斷關節的微小出血、也較能夠有效阻斷血友病關節病變。

第一個在台灣上市的長效型第八因子Eloctate

近幾年,來歐美日上市的延長半衰期(EHL)或稱長效型第八因子產品,可以大幅減少預防性治療注射負擔,並有助於提升病友血液中最低濃度,頗受病友好評,第一個在台灣上市的長效型第八因子Eloctate,為人類細胞株製造之融合天然Fc蛋白的第八因子產品、不含動物性醣蛋白修飾,從2018年11月開始在台灣使用,至今已超過一年的時間,由於Eloctate在亞洲國家的藥物動力學與臨床經驗的報告較少。在這裡分享我們北醫的血友病病友接受Eloctate預防性治療的臨床經驗。

北醫血友病中心使用Eloctate的經驗

我們回顧了北醫這一年來49位A型血友病病友轉換使用Eloctate的經驗,包括44位重度、3位中度、和2位輕度病友。發現:

  1. 接受預防性治療的重度血友病友比例大幅增加:北醫自2018年11月轉換藥物Eloctate治療之後,接受預防性治療的重度血友病友比例從原本的52.6%增加到91.9%。表示在預防性治療上打針負擔的減輕、以及足夠的打針效益讓許多病友願意規律接受最好的療法。
  2. 臨時出血而使用緊急醫療資源的頻率顯著下降:轉換Eloctate治療之後的6個月內,與去年同期6個月相比,因臨時出血需到急診室使用緊急醫療資源的人次,從6人次下降到1人次,減少相當顯著。
  3. 其中36位重度病友在接受預防性治療的期間,完成了完整的藥物動力學(PK)的檢查,乃是在打藥前抽最低濃度,以及打藥後15~30分鐘,加上打藥後4h、24h、48h、72h、或96h任選至1至3個抽血點,以one stage assay來檢測濃度,然後用WAPPS-hemo網站軟體計算半衰期。他們的平均年齡為33.8 + 12.9歲(範圍:14–62),平均的半衰期為19.0 + 4.4小時(範圍:11–25.75小時),平均的恢復率(RR)為2.4 + 0.5(範圍:1.55–3.33),特別的是,平均最低濃度為3.2% + 1.9%(範圍: <1%–8.5%),達到國際專家建議的 > 3%。
  4. 49位轉換藥物的病患都沒有人因轉換藥物而產生抑制型抗體。但其中在過去曾具有短暫抑制型抗體、或曾具有高效價抑制型抗體而接受過免疫耐受誘導療法根除抗體者共有6位病患,雖然現在已經沒有抑制型抗體,但是半衰期較其他患者為短。
  5. 36位重度患者在接受預防性治療的期間,轉換藥物之初有31人每五天接受注射60~65 iu/ kg、有5人每四天接受注射45~50 iu/ kg,轉換藥物一年後分別變為24和7人,其他的5位病患因出血頻率不高,有3位改為每一週打一次的預防性治療、以及有2位病友轉回原來的需時治療。
  6. 分析影響半衰期的相關因子:20歲以上的成人比20歲以下的青少年平均有比較高的半衰期。發現未曾有過抑制型抗體的病患平均有比較高的半衰期,非O型血型的病友平均也有比較高的半衰期。(圖一)

(圖一) O型血型的病友平均有比較高的半衰期
  1. 分析影響最低濃度(trough level)的相關因子:發現非O型血型的病友平均也有比較高的最低濃度,有趣的是總共8位病友其最低濃度是< 1%、這8位病友的血型全是O型。並且最低濃度與是否曾有抗體無關。(圖二)

 
  (圖二) O型血型的病友平均有比較高的最低濃度
  1. 分析影響回復率(recovery rate)的相關因子:發現未曾有過抑制型抗體的病患平均有比較高的回復率。並且回復率與血型無關。
  2. 在需時治療(on demand therapy)的使用上,長效型第八因子也展現出其優點,根據病友的回饋發現:由於半衰期較長,有效止血時間拉長,更有利於出血傷口的恢復。另外對於較嚴重的關節出血,可以降低打第二針需求的機率。
  3. 關節健康的效益:由於台灣血友病的關節病變盛行率非常高,那麼在使用長效型凝血因子對它是否有幫助呢。根據36位重度病友的自我評估報告所得到的回饋發現:

      a) 共有11位病友在轉換藥物前都會早晨關節僵硬,其中有8位 (72.7 %) 在轉換藥物後3個月內獲得改善。

      b) 共有16位病友在轉換藥物前都會有風濕性關節痛,其中有11位 (68.6 %) 在轉換藥物後3個月內獲得改善。

      c) 共有14位病友在轉換藥物前都會有慢性關節疼痛,這14位(100 %)在轉換藥物後3個月內獲得改善(包括止痛藥能夠減量或完全不用再吃)

     d) 另外共有33位病友自行評估轉換藥物後的關節運動的情形,其中有21位(63.6 %) 回饋其關節運動耐受性變得更好(運動的時間、距離可以增加, 或是可耐受輕度的衝擊不再出血)。

健議: 根據以上的經驗,建議在預防性治療的打法選擇上,20歲以下的青少年可考慮先從每3到4天打一次開始、再依臨床情況來調整打法。20歲以上的成人病友,若是非O型血型、而且未曾有過抑制型抗體的病患,則可考慮先從每4到5天打一次開始、再依臨床情況來調整打法。若是為O型血型、或是曾有過抑制型抗體的病友,可考慮先從每3到4天打一次開始、再依臨床情況來調整打法。

結論:

延半衰期(EHL)或長效型第八因子可以大幅提高重度病友預防性治療的意願與比率!對於出血預防除了減少打針負擔、還明顯提高最低濃度平均達3.2%,對於關節健康的效益幫助很大,> 60%的病友在預防性治療的三個月內即經歷到慢性關節炎的改善:包括早晨關節僵硬、風濕性關節痛、慢性關節疼痛、和關節運動耐受性都獲得改善,而減少了吃止痛藥的頻次與機會。看起來,長效型第八因子對於病友的出血預防與關節健康都提供了更好的幫助。

註: 本經驗成果已於19年12月發表於美國血液學會(ASH)國際會議、並刊登於血液學國際期刊補充本Blood 2019; 134(Suppl. 1): 2406.

 更新日期:2024.07.15
更新者:宋季芸 

 

B型血友病最佳的預防性治療

講者:Anthony K.C. Chan (McMaster Children’s Hospital, Hamilton, Canada)

整理:張家堯 醫師

 

這次Professor Chan的演講給我們很好的回顧,關於B型血友病最佳預防性治療,除了我們所熟知的一般性原則外,有以下幾個事實需要考量:

一、B型血友病患的出血比A型血友病患相對較不嚴重:

Lowe & Ludlam. J Thromb Haemost 2008這篇的研究中提到,所有嚴重度合起來算,A型血友病患的住院率比B型血友病患高出2至3倍。在Schulman et al. J Thromb Haemost 2008這篇研究中也提到,若以綜合指數HSS (Hemophilia Severity Score)評估血友病的臨床嚴重度,則重度A型血友病比重度B型血友病的綜合指數HSS (前者0.5、後者0.24)代表臨床出血前者較嚴重,有顯著差距。在Tagariello et al. Blood 2009這篇研究中也提到,若以Rates of joint arthroplasty作為A型與B型血友病的臨床嚴重度的指標,在literature review中明顯前者有較嚴重的Clinical phenotype,本篇則發現A型血友病比B型血友病高出3倍joint arthroplasty的風險。在Nagel et al. Haemophilia 2011研究中更明確,3年的調查發現,A型血友病與B型血友病平均出血頻率各為14.4及8.6次/人/年,A型血友病比B型血友病之出血頻率高出40%,而處理骨骼關節的併發症的手術比率各為14.7%及4.7%,A型比B型血友病高出3倍。

二、pdFIX(血漿製劑) 與rFIX(基因工程製劑) 的藥物動力學不同:

Bjorkman S. Haemophilia 2011的研究中總結了17個研究結論,發現recombinant與plasma-derived FVIX的pharmacokinetics顯著不同,平均清除率rFIX:pdFIX=7.5~9.1ml/hr/kg:3.8~5.4ml/hr/kg,平均半衰期rFIX:pdFIX=18~24hrs:29~43hrs,pdFIX轉換至rFIX時,轉換的倍數約為:單一劑量為1.5倍,預防劑量為2倍,但仍要視個體各別差異做小心的監測。

、FIX預防性打法的頻率與效果:

L Valentino et al. ISTH 2011的研究中設計了rFIX二種預防性打法:50iu/kg BIW與100iu/kg QW,分二組比較二種預防性打法之後、再互換對方的預防性打法交差比對,發現二種預防性打法均有效減少急性出血率,然而二者的效果並無顯著差異,並且100iu/kg QW預防性打法的安全性相似於50iu/kg BIW的打法。

、病患的合作性(Patient adherence):

量身打造的最佳個人化預防性治療,需要測量FIX在病患的藥物動力學,抽血頻率高,另外病患的合作性對於確保維持足夠的血液治療濃度很重要,根據統計,1~18歲只有60%的血友病患者願意配合預防性治療(Hacker et al. Haemophilia 2001),高達41%的血友病患者沒有遵行預防性治療的醫囑(Lindvall et al. Haemophilia 2006)。有8個原因造成這個問題的風險:1. 病患血友病為輕或中度;2.到醫療院所不方便;3.居家治療有困難;4.不會自我注射;5. 注射時經驗不舒服;6.感覺治療效果不好;7. 感覺治療很費時;8.有負面的情緒。關於病患的合作性,歐洲Moerloose et al. Haemophilia 2008的報告指出:血友病患的合作性與血友病中心的血液科醫師、護理師、相關成員的關係互動,有顯著關聯性。

最後結論是:B型血友病之最佳預防性治療,乃需要1) 個人化預防性治療;2) 改善產品的數據曲線,如藥物動力學、半衰期等;3) 改善血友病患的合作性。

  更新日期:2024.07.15
更新者:宋季芸

2018 突破性新藥「雙特異性單株抗體」:每二週皮下注射一次的Emicizumab (ACE910)

                                                                                                       張家堯 醫師

                                                                                               2018年05月05日

    血友病患者因凝血因子的缺乏而容易長期反覆關節出血,85%出血都位在肘、膝、踝等大關節部位,導致關節病變,造成關節時常疼痛、肌肉萎縮及行動障礙等,對病患的生活影響鉅大,很多患者日常生活嚴重受限,甚至嚴重影響學業、工作與人際關係。

「預防性治療」成為先進國家血友病的標準治療目標為「零出血」! 

    在2007年前,血友病治療是以「需時治療」為主,然而出血後才治療,關節仍會很快受損病變;2007年時,嚴謹的醫學研究證實規律的「預防性治療」可大幅降低關節出血頻率並預防關節病變,因而成為先進國家血友病的標準治療方式,朝向「零出血」的目標邁進。雖然自2014年起,我國健保將「預防性治療」納入給付,然而至2017年為止,仍有將近五成的A型血友病患者沒有接受「預防性治療」,原因在於患者每週需要接受1~3次靜脈注射,每年打針多達52~156次,居家治療時需自行找靜脈打針,無論是頻繁打針、找不到血管注射或是打針的疼痛,都成為病患心中的夢靨,而降低了預防性治療的意願。

突破性新藥「雙特異性單株抗體」大幅減輕病患接受預防性治療的重擔

   繼2017年11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通過「雙特異性單株抗體」使用於有抗體的A型血友病患者後,2018年4月17日,美國FDA更進一步認定這個新藥為使用於多數的沒有抗體之A型血友病患的「突破性療法」,預料送件後將加快審核與上市,這個好消息發佈的時間正好遇到今年的「世界血友病日」,這對於病友們格外地有意義、而且是個巨大的鼓舞!「雙特異性單株抗體」是模擬第八凝血因子的單株抗體,能夠在出血時將第九與第十因子媒合在一起活化第十因子,而達到所需要的止血反應。研究顯示使用「雙特異性單株抗體」治療後,病患出血次數顯著地減少。與傳統凝血因子比較,此種新藥最大的突破點在於:

  1. 半衰期特別長(4~5週),可以每二週施打一次,使得每年打針的次數下降到26次。
  2. 為皮下注射,不需要辛苦地找血管打針,大幅減少每次注射的時間。
  3. 不會產生凝血因子的抗體,也就是不會使原有傳統的第八凝血因子治療失效,這極為重要。

以上特點使得此新藥堪稱是血友病領域中革命性的治療藥物!難怪美國FDA於2018年4月進一步認定此藥物為無抗體之A型血友病患突破性治療藥物。傳統的預防性治療需要頻繁的打針注射,成了病患不可承受之重,然而「雙特異性單株抗體」給藥頻率少、用藥方便,可以大幅減輕病患頻繁打針的重擔,可望提升病患接受標準治療的意願和決心,進而改善生活品質。突破性新藥的認定,將加速血友病醫療的進展。病患能夠規律地接受「預防性治療」,就能與一般人無異,不必過度擔心出血,活出更豐盛的人生。

  

更新日期:2024.07.15
更新者:宋季芸

2018 新型長效型因子之血友病治療:聚焦於半衰期37小時的FVIII-Fc-VWF (Exten-A BIVV001)

張家堯 醫師

2018年11月11日

    自2007年以來,預防性治療(prophylaxis therpy) 已成為血友病患者的標準治療的策略。然而,它涉及到頻繁的靜脈輸注凝血因子,這是很高的治療重擔,而且也有發生凝血因子抗體的風險。近幾年來,雖然已有幾種延長半衰期的凝血因子產品(EHL-rFVIII products) 可以將注射頻率降低到每周2次而不是每週3次,然而這個未滿足的需求(unmet need) 仍有很大進步的空間有待滿足。

現在已知道VWF的半衰期可能會對EHL-rFVIII products半衰期的延長形成如天花板的上限效應。因此,因子療法(Factor Therapies) 中的FVIII-Fc-VWF (Exten-A BIVV001) 的發展,為EHL products突破VWF半衰期天花板上限帶來了新的曙光。在此同時,皮下注射的非因子療法(Non-Factor Therapies, NFT)也正在積極發展之中。這些新發展提供了血友病預防性治療的益處、但卻大幅減少了頻繁注射的需要。因此,這些都是今年特別被關注的新療法與新發展,以下我們分別來介紹Exten-A BIVV001。

 

新型長效因子療法FVIII-Fc-VWF (Exten-A BIVV001)

    我們知道人體95%以上的FVIII都是透過FVIII -C1、-C2、和-A3區域與VWF的D'D3區域之間的非共價交互作用而連結循環。VWF和FVIII的清除路徑主要透過肝細胞、巨噬細胞、和竇狀內皮細胞中的多種受體作為複合物而發生。因為VEF可以保護FVIII 免於被降解和代謝掉。其中VWF上的D'D3區域乃是跟FVIII 的C1/C2區域連結。假如FVIII沒有連結於VWF,那麼它就會很快地從循環中被清除掉。目前所有品牌的EHL-FVIII products 的半衰期都與VWF的半衰期16小時相似,因為都接受VWF的保護,因此也就走這個天然內生性VWF的代謝路徑。所以,如果想要再延長半衰期,除非打破VWF半衰期的天花板限制,此時,使FVIII與內生性的VWF分開(discoupled)是一個重要的考慮。

    因此,以基因工程技術把rFVIII-Fc與VWF的D'D3區域連結在一起做出的融合蛋白便被發展出來,D'D3區域可以提供這個rFVIII-Fc所需要的來自VWF連結的穩定性與保護,然而它卻與內生性的VWF分開(discoupled),以致於它不會走內生性VWF的代謝路徑,進而脫離了VWF所強加的半衰期之天花板效應。而且,這個設計維持了原本由thrombin媒介把FVIII 從VWF所切割釋放出來的機轉。釋放出來的FVIII會去連結於磷脂質。

    另外,使用XTENylation technology把兩個親水性氨基酸的XTEN products以基因工程技術分別連接到FVIII-FC與D'D3區域,形成一個XTENylation fusion product,而XTENylation乃是新發展的技術,是把unstructured protein sequence接到藥物上、以增進此藥物的PK與穩定性,而這段基因工程技術所製的XTEN protein其組成、成分、連結位置都精準控制,又因為不含有hydrophobic anchor residues、所以immunogenecity更低,而其中因含有天然氨基酸成分、會在體內被代謝掉。因為XTEN protein比同分子量的球蛋白顯為體積更大,這種膨脹效應(bulking effect)大大地降低它所連結的藥物之腎臟的清除率、因而提高此藥物在體內的半衰期。

    今年6月的WFH發表了第一個這樣的產品:FVIII-Fc-VWF(BIVV001),它以基因工程技術透過添加D'D3來阻止FVIII-Fc與內源性VWF的結合來打破VWF的半衰期上限,透過添加Fc結構而以FcRn媒介的再循環途徑(recycling pathway)來延長半衰期,以及透過XTENylation加上兩個親水性氨基酸來提供保護並延長半衰期。先前在血友病老鼠與猴子所測定的半衰期達到BDD-rFVIII的四倍,各為32小時與33小時。第1/2期臨床試驗剛剛展開,截至2018年四月為止,已有6名重度血友病患者加入接受one single dose of BIVV001 25 iu/kg,其中4名白種人血友病患者(PTPs)完成PK與安全性評估,年齡為22-35歲,注射後14天與28天均無抗體發現,半衰期為37小時,其中FVIII:C在第5天時為13%、在第7天時為5.6%。這代表每週或更長的時間注射一次的預防性治療是切合實際的。目前,每月兩次BIVV001的給藥正在被探究中。

 

更新日期:2024.07.15
更新者:宋季芸 

2018 新型長效非因子之血友病治療:聚焦於每月只要皮下注射一次的AT SiRNA (Fitusiran)

張家堯 醫師

2018年11月11日

    自2007年以來,預防性治療(prophylaxis therpy) 已成為血友病患者的標準治療的策略。然而,它涉及到頻繁的靜脈輸注凝血因子,這是很高的治療重擔,而且也有發生凝血因子抗體的風險。近幾年來,雖然已有幾種延長半衰期的凝血因子產品(EHL-rFVIII products) 可以將注射頻率降低到每周2次而不是每週3次,然而這個未滿足的需求(unmet need) 仍有很大進步的空間有待滿足。目前,已知VWF的半衰期會對EHL-rFVIII products半衰期的延長形成如天花板的上限效應。目前,不受VWF限制的皮下注射的非因子療法 (Non-Factor Therapies, NFT) 正在積極發展之中,例如:2018剛於美國上市的模擬活化第八因子的雙特異性單株抗體(Emicizumab)、以及正在進行臨床試驗的抑制抗凝血酶(antithrombin, AT)的siRNA (Fitusiran)、與抗組織因子途徑抑製子(TFPI)的抑制抗體 (Anti-TFPI Ab)。這些皮下注射的非因子療法的新發展提供了血友病預防性治療的益處、但卻大幅減少了頻繁注射的需要。因此,這些都是今年特別被關注的新療法與新發展,以下我們來介紹AT SiRNA。

新型長效非因子治療:AT SiRNA (Fitusiran)

    過去許多的研究證據顯示:當血友病患同時又患有遺傳性的抗凝血蛋白缺乏(血栓體質)的疾病時,他的血友病岀血症狀將會減輕,因此專家猜測:把抗凝血酶(anti-thrombin)的濃度下降,可以改善凝血酶(thrombin)的生成、進而促進血友病人的凝血功能。例如Franchini M等作者在Semin Throm Hemost 2009綜合回顧了許多血友病患合併有血栓體質者,包括:S蛋白或C蛋白或Anti-thrombin III (AT3)缺乏、Factor V Leiden、MTHFR、prothrombin G20210A mutation、TFPI缺少等,他們的岀血頻率較少或是出血症狀輕微。[1]

    在這裡要介紹一下RNA干擾現象(RNA interference,RNAi) 是1990年由Jorgensen在研究Chalcone Synthase花青素合成速度的影響時所發現,為得到顏色更深的矮牽牛花而過量表達Chalcone Synthase,結果意外得到了白色和白紫雜色的矮牽牛花,並且過量表達Chalcone Synthase的矮牽牛花中,Chalcone Synthase的濃度比正常矮牽牛花中的濃度低50倍。Jorgensen推測外源轉入的編碼Chalcone Synthase的基因同時抑制了花中內源Chalcone Synthase基因的表達。現在知道RNAi是指一種由雙鏈RNA誘發的基因沉默現象,其機制是通過阻礙特定基因的轉譯轉錄來抑制基因表達。當細胞中導入與內源性mRNA編碼區同源的雙鏈RNA時,該mRNA發生降解而導致基因表達沉默。RNA干擾現象需要小分子干擾核糖核酸(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或沉默核糖核酸(silencing RNA)的參與,它是長度20到25個核苷酸雙股RNA,目前已知SiRNA以帶有專一性的方式調節基因表達。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是RNase III家族的Dicer,它可與雙鏈RNA結合,並將其剪切成21~23nt及3'端突出的小分子RNA片段,即siRNA。隨後siRNA與若干個蛋白組成的RNA誘導沉默複合體(RNA-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RISC)結合,解旋成單鏈,並由該複合體主導RNAi效應。RISC被活化後,活化型RISC受已成單鏈的siRNA引導(guide strand),序列特異性地結合在標靶mRNA上並切斷標靶mRNA,引發其特異性分解。[2]

    Fitusiran是抑制抗凝血酶(antithrombin, AT)的siRNA試驗中的新型治療藥物,為化學合成之非生物性藥物,經由皮下注射會進入肝臟結合在AT的messenger RNA (encoded by SERPINC1)以抑制減少肝臟製造AT3、進而促進血友病患者的凝血功能,可以使用在A型或B型血友病患者、有抗體或無抗體均有效。Fitusiran上有連接一個GalNAc (N-Acetyl galatosamine),這個GalNAc可以與肝細胞上的ASGPR(Asialoglycoprotein receptor)連結而進入肝細胞,在肝細胞內的endosome中,ASGPR再回收利用、運回肝細胞表面,而Fitusiran (AT3 SiRNA)則進入RISC與AT3 mRNA結合、干擾AT3 mRNA的轉譯、並降解AT3 mRNA、使之無法表現、而使AT3減少合成。

    目前Fitusiran已公開發表的資料是已完成第I / II期的臨床試驗。皮下注射Fitusiran能以劑量依賴性的(dose dependent)方式降低抗凝血酶(antithrombin, AT)濃度。當抗凝血酶AT3從基線降低了75%時,凝血酶生成(thrombin generation)增加的峰值只在健康參與者觀察到的正常範圍的下限之中值,也就是看起來並沒有增加血栓風險。

    當每個月皮下注射0.225到1.8 mg/kg的Fitusiran時,抗凝血酶AT3下降率平均從基線降低70+9%至89+1%。Fitusiran劑量逐漸增加時,抗凝血酶AT3下降的幅度也越大,然而加大劑量到某個程度的時候,它效果的增加逐漸趨於穩定,經由藥物動力學的檢視,發現給予固定劑量80mg即可達到所需要的thrombin genertion之效果,當每個月皮下注射固定劑量80mg時,抗凝血酶AT3下降平均87+1 %。

    在每個月皮下注射Fitusiran 80mg固定劑量所產生的凝血酶生成(thrombin generation)的量大約等同於40%第八因子濃度者所產生的凝血酶生成的量,也就是在此劑量的預防性治療下,將使重度血友病患轉變成為極為輕度的血友病患者。ABR明顯地下降。目前看到Fitusiran在A或B型血友病、以及有或無抗體的病人身上都有類似的效果,而12歲以下的兒童血友病也已看到類似的效果。

    Fitusiran副作用的部分,常見的有注射部位的發紅與疼痛,另外有C型肝炎的患者在治療時,C肝病毒在活化、肝功能上升,所以此藥物在C型肝炎的患者會有較嚴的使用條件。第三個被注意的是有一位非心因性胸痛的病患,其D-dimer雖有上升,然而他的所有影像學檢查並沒有發生PE、DVT、PVT,而後症狀便緩解,但病患退出試驗。[3]

    總括目前所看到Fitusiran的幾個特別突破性的優點:

  1. 可使用在A或B型血友病、以及無或有抗體的病人。
  2. 每月打一次、皮下注射、而且只需固定劑量,對病患更方便。
  3. 不會影響PT/aPTT、抗體檢驗值的測定:可以知道其factor level、inhibitor真實狀態、而合理評估病人凝血功能的狀態。病人的凝血功能狀態可以監測。
  4. 藥效強度可測量:主要是凝血酶生成測定(thrombin generation test)可以測定藥效強度,突破性出血時額外使用(FVIII、FIX、FVIIa、APCC)之rescue的效應是可預測、可測量的。
  5. 有解毒劑(Anti-dose):Anti-thrombin (AT),它能夠逆轉Fitusiran的效應。
  6. 目前沒有發現有抗藥物抗體(ADA):No Anti-drug Ab。
  7. 不會使病人時時處於凝血活化的狀態。

結論:新型長效因子療法(FT)與新型非因子療法(NFT)為將來血友病預防性治療提供大有前景的治療方式,不但增進預防性治療的益處、也大幅減少了頻繁注射的需要。無論在長期的效益與安全性方面,未來臨床試驗phase II/III進一步的結果,值得密切關注。

 

參考資料:

1. Franchini M, et al. Interpatient phenotypic inconsistency in severe congenital hemophilia: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role of inherited thrombophilia. Semin Throm Hemost 2009;35:307-12.

2. Wiki website:https://zh.wikipedia.org/wiki/RNA%E5%B9%B2%E6%89%B0

3. Pasi KJ, et al. Targeting of Antithrombin in Hemophilia A or B with RNAi Therapy. NEJM  

  2017;377:818-828.

更新日期:2024.07.15
更新者:宋季芸

關節內視鏡滑液囊切除術對於血友病關節病變之治療成效

張家堯 醫師

血友病患因關節容易反覆出血,造成關節慢性發炎、軟骨破壞、滑液囊肥厚增生、鐵質沉積與微血管新生,因而加速血友病關節病變。對於已經產生慢性滑液囊增生的關節病變,除了預防性凝血因子的注射與物理治療之外,關節內視鏡滑液囊切除術是一個較簡單、傷口小、住院天數短(< 7天)、復元較快的手術處理方式,健保適應症有給付,主要的療效為:減少標靶關節的疼痛程度、出血頻率、改善關節活動、並延緩血友病關節病變的速度。本中心於2011年至2013年, 10餘位病友接受關節內視鏡滑液囊切除術, 效果相當令人鼓舞。然而仍需要經由血液科醫師、骨科醫師評估後,確認是否適合施行此手術治療。

以下研究由北醫血友病中心團隊骨科所發表, 刊登在《Formosan Journal of Surgery》的網頁

血友病(Hemophilia)是指凝血過程中第八或九凝血因子(Coagulation factor)缺失所造成的凝血功能異常疾病,而血友病關節病變(Hemophilic arthropathy, HA)為主要併發症,由長期反覆關節內積血所造成,好發於膝蓋、腳踝及手肘。由於以凝血因子控制出血的費用昂貴,因此以關節鏡滑膜切除術(Arthroscopic synovectomy)改善患者關節疼痛及出血是較可行的方式,而發表於《Formosan Journal of Surgery》的最新文章便分析關節鏡滑膜切除術後患者病況改善程度。試驗中,11位共13處關節(膝蓋:5,腳踝:4,手肘:4)出現HA患者接受關節鏡滑膜切除術,並詳細記錄患者關節疼痛指數、出血頻率及關節功能。試驗結果顯示,平均視覺類比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指數從77.1 mm降至27.7 mm,每年平均關節出血頻率由6.1次降為2.0次,而關節功能皆有改善,且Lysholm膝關節指數由45.2進步為74.4。研究人員證實關節鏡滑膜切除術可有效改善HA患者關節情況並降低醫療開銷。研究刊登在《Formosan Journal of Surgery》的網頁

 

更新日期:2024.07.15
更新者:宋季芸

血管內皮因子(VWF) 新知: 其在發炎作用、腫瘤血栓形成與轉移中的角色

                                                                                                              張家堯 醫師

                                                                                                      2017年12月01日

  血管內皮因子 (或譯為溫韋伯因子, 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 是一種大型的醣蛋白,儲存在內皮細胞的胞器 (Weibel-Palade body, WPBs)與血小板的alpha-granules之中。其主要的作用是連接血小板與血管損傷後的內皮下成份、以及作為第八因子的載體蛋白,都與止血作用有關。類血友病 (von Willebrand disease, VWD) 乃成因於VWF之量的不足 (type 1)、質的缺陷 (type 2)、與完全缺乏 (type 3)的疾病。然而在2017 ISTH的大會新知上,關於VWD著墨不多,反倒在VWF在發炎作用中的角色、以及在腫瘤血栓形成和轉移中的角色是最突出的主題之一。

  早在1970年代,發炎作用與VWF的上升二者之間的相關性早已被描述。近年來,參與血栓形成的發炎細胞、與參與發炎反應的止血蛋白或細胞(例如血小板)這方面的報導已經變得普遍,強調凝血和發炎作用之間的關聯性。

  • VWF可作為發炎的急性反應性蛋白 (acute phase protein)

  關於VWF在發炎作用中的角色:首先,它被認為是在發炎中的活化的內皮細胞之急性釋放的發炎標記。內皮細胞對於發炎刺激 會藉著改變它們自己的型態來支持發炎作用、而產生非常快速的反應,在這發炎反應中,內皮細胞會釋出其儲存胞器WPBs (Weibel–Palade bodies) 中的內含物,由於VWF是WPBs中的主要內含物,所以VWF此時被大量釋放至胞外,使它成為了Acute phase response protein。目前已知在發炎作用中,VWF會上升、VWFpp (VWF propeptide)會上升、active VWF會出現、ADAMTS13會下降。那麼,VWF可否用來預測發炎疾病的嚴重度呢? 在acute systemic inflammation disorders (sepsis or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or ARDS),大量的文獻彼此之間的結果相當不一致,其中一個不一致的可能原因是confounding variables的篩選。

  由於VWF與VWFpp皆是由內皮細胞等量地釋出胞外,而其半衰期的不同使得它們在血漿中的濃度不同。VWFpp/VWF ratio比值的改變可能可以提供內皮細胞狀況的資訊:1.兩者均上升:表示位於內皮細胞急性反應期(如septicemia);2. VWF上升多、但VWFpp只有稍微上升一點:表示處於比較慢性的刺激中(如diabetes mellitus)。

Hyseni等人測量了75 個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的病患中的active VWF (這是在健康者身上沒有的、而在病理狀況中會出現的form),而發現:住院中的病人帶有高濃度的active VWF會有2倍的死亡率。相反地,帶有高濃度VWF的病患並不會增加死亡率。

  • VWF在發炎作用中的間接角色

  發炎作用中WPB的釋放不僅導致血漿中的VWF和VWFpp的增加,連存儲在這細胞器中的所有其他蛋白質包括pro- and anti-inflammatory mediators也會在血漿中增加、而參與發炎反應。這些mediators之一是P選擇蛋白(P-selectin),它會暴露於內皮細胞表面、作為白血球滾動(rolling)的受體(receptor)。在VWF deficiency的情況下,沒有WPB形成,因此P-selectin不能有效地聚集在內皮細胞表面,從而損害白血球的滾動。然而,VWF deficiency如何影響其他WPB內含物蛋白質的釋放,例如IL-8、Eotaxin-3、和H因子仍有待確定。在嚴重型VWD的小鼠(VWF-deficient mice)模型中,所有與小動脈相鄰的小靜脈中沒有(或很少)白血球滾動的現象、不同於野生型小鼠。

  Denisa Wagner是發表P-selectin缺陷型的小鼠中白血球的滾動現象受損的研究大師,她發現:因為缺乏VWF的情況中欠缺WPB的形成,因此完全缺乏VWF的情況中會導致P-selectin在活化的內皮細胞表面上有表現的缺陷,這可以解釋缺乏VWF會有缺乏白血球滾動的現象。在傷口癒合實驗和細胞因子誘導的腦膜炎模型這兩種急性炎症缺乏VWF的模型中,可以發現白血球的滾動現象大幅度地降低、以及白血球的募集(recruitment)有缺陷。然而,如果是持續性的發炎狀態,例如在動脈粥樣硬化中,即使沒有VWF,也仍可在內皮細胞表面表現出P-selectin,這可能是由蛋白質的新合成和直接細胞膜展開引起的,但儘管如此,VWF缺陷小鼠中的動脈粥樣硬化條紋特徵中recruited monocytes數量減少了40%,這表明VWF可能超越P-selectin來影響白血球的募集(recruitment)。

  關於WPBs的性質,它有顯著的可塑性,儘管VWF是其主要的生物發生和尺寸大小的關鍵。取決於分泌性的刺激,WPBs能夠選擇性地釋放它們的承載物(cargo),無論是小型或大型分子,甚至是VWF或P-selectin,這表明WPBs的胞吐作用(exocytosis)與VWF分泌並不完全相關。WPBs在分泌多種駐地蛋白質(pro-& inflammatory mediators)後,VWF仍可保持複合體。嚴格說來,VWF可能正面或負面地改變這些蛋白質的發炎潛力。另外,由於Factor VIII可以增強凝血酶(thrombin)的產生,這也會促進發炎反應的過程,所以VWF在其中也有重要的角色。

  • VWF在發炎作用中的直接角色
  1. VWF依賴性白血球募集之活體發炎模型(VWF-dependent leukocyte recruitment in vivo models for inflammation):在VWF缺陷小鼠的皮膚發炎模型 (免疫複合物誘發的血管炎[ICV]與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ICD])中與野生型小鼠相比,在VWF缺陷小鼠中觀察到白血球的募集(recruitment)顯著減少50-65%。若是注射在抗VWF抗體(Anti-VWF Abs)於野生型小鼠,以巰基乙酸酯(thioglycolate)誘導的腹膜炎模型中會產生相似的結果(白血球的募集減少50%)。
  2. VWF媒介的血管通透性改變(VWF-mediated changes in vascular permeability):無論是VWF缺陷或是抗體誘導的VWF的抑制,都與血管通透性顯著降低有顯著相關,而額外的VWF的添加導致實驗性的ICH模型中血管通透性增加。它可能取決於應用的實驗模型,儘管大多數的模型指向VWF會增加血管通透性。VWF調節內皮滲透性的機制仍待確定,VWF可能可以調節內皮的緊密連接蛋白(tight-junction protein) claudin-5的表達;另一種可能性是VWF透過與特異性受體(例如αvβ3或LRP1)的相互作用來調節內皮之屏障功能。 VWF是這些受體的配體(ligand),兩者都與發炎期間血管通透性變化有關。
  3. VWF與白血球之間的直接交互作用(Direct interactions between VWF and leukocytes):在ICD-、ICV-、和ICH-模型中觀察到的VWF依賴性血管通透性的增加,是伴隨著VWF在血管外空間中的聚集增加,好像VWF已經滲透到發炎的部位。在血管損傷反應中已有報告說內皮下區域中VWF的浸潤有增加,這表明VWF的血管外蓄積代表在某些病理狀態下的常見過程。(來自患有ICV的患者皮膚組織切片檢查與動物模型兩者)
  4. 白血球的VWF受體 (Leukocyte receptors for VWF):VWF能夠與兩種不同的白血球上的受體交互作用:PSGL-1、各種β2-integrins(aMb2,aLb2和aXb2)。PSGL-1的抑制會減少白血球在VWF上的滾動、而β2-integrins的抑制則干擾了白血球在VWF上的穩定粘附作用(adhesion)。嚴格說來,白血球與VWF的交互作用 像極了白血球與內皮細胞的交互作用:PSGL-1/P-selectin的交互作用決定了白血球的滾動(在內皮細胞上),而β2-integrin/ICAM-1的交互作用則是促進穩定的白血球的粘附(在內皮細胞上)。
  5. ADAMTS-13作為VWF在發炎活動中的調控者 (ADAMTS-13 as regulator of VWF inflammatory activity):TTP是由於ADAMTS-13功能性缺乏,因而超大VWF多聚體由內皮細胞釋放、而形成了阻塞微血管的VWF/血小板聚集體。內皮細胞受刺激後從WPBs釋放的VWF仍然結合在內皮細胞表面、並形成長條狀的血小板裝飾串(platelet-decorated strings)。有趣的是,已經發現在ADAMTS-13缺乏的情況中所形成的血小板裝飾串,會作為白血球的粘附面(adhesive surface)。與皮膚切片與巰基乙酸鹽(thioglycollate)誘導的腹膜炎模型中,ADAMTS13的缺乏與白血球募集(recruitment)的增加有關:這僅發現在有VWF表現的小鼠有觀察到、而沒有在VWF缺陷小鼠中觀察到,表明其完全依賴於VWF的存在。在急性缺血性中風、AMI、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之白細胞募集的模型中,ADAMTS-13降低VWF依賴型的發炎惡化反應的可能性也得到了證實。在Kremer的研究中,敗血症的患者發現了高濃度的VWF與低濃度的ADAMTS-13,但是並沒有觀察到混亂的ADAMTS-13 / VWF的比率與存活率之間有任何的關聯。來自兩種動物模型和嚴重發炎反應的患者之分析發現:ADAMTS-13在下調(downregulate) VWF之pro-inflammatory潛力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6. VWF藉由血小板的Gp1bα的調控(The VWF – Gp1bα axis):VWF以間接透過血小板依賴性方式,用血小板受體來吸引白血球,也就是血小板粘附在內皮細胞表面上的超大VWF蛋白串(strings)上,能夠結合在上面有anti-P-selectin antibody所包被的串珠,表明了附著的血小板已被活化。通過VWF / GpIba axis所活化的血小板不僅會導致P-selectin的表現與暴露,而且還會釋放出幾種pro- and anti-inflammatory mediators。此外,它可能導致血小板內的VWF的釋放、其本身已顯示能夠增強在中風模型中的白細胞募集。
  7. VWF和嗜中性球的胞外捕捉器(VWF and 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現在已經顯示出某些發炎反應可以搶劫VWF的促血栓形成特性、誘導出現在稱之為”免疫性血栓形成”(immuno-thrombosis)。在發炎反應期間,嗜中性球可能釋放其核物質(包括DNA和histones),而允許形成嗜中性球的胞外捕捉器(NETs)。這些NET捕獲病原體特別有效,也包括捕捉VWF、這可能促使深層靜脈血栓的形成。Gr€assle發現VWF使用其A1蛋白來結合這些NET的DNA組成份。一項研究還表明,VWF的 A1蛋白包含與histones的交互作用點位,而histones乃大量存在於NET中。因此,histones可能促進了將VWF納入這些NETs之中。有趣的是,NET中所包含的VWF被發現會促進白血球的募集,從而惡化缺血/再灌注的損傷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
  • VWF與腫瘤血栓形成和轉移:                                                                                             凝血與癌症之間的關聯性表現在:癌症患者VTE (venous thromboembolism)的風險增加,而且凝血系統對癌症的轉移有所促進。所有腫瘤病患產生VTE的比率大約是10~15%,而pancreas cancer、lung cancer、malignant melanoma產生VTE的比率比較大,各為28%、27%、25%。腫瘤病患產生VTE的時候,預後會變差、平均存活率會下降、並且腫瘤轉移率增加。(所有腫瘤之平均第一年存活率從35% 降至12%)。目前對凝血與癌症之間關聯性的了解不斷在擴大。VWF在癌症中的新作用現在正在被確定。VWF的新角色:它參與了癌症相關的血栓形成(cancer-associated thrombosis),更重要的是它還參與了癌症的生長和傳播(cancer growth and spread)。而我們對於VWF的了解,最大的變化是:確認VWF可以從「完整的」內皮性癌細胞(intact endothelial cancer cells)來釋放,這意味著不需要「細胞損傷」來啟動VWF之釋放到內腔、來引發凝血與發炎反應。這種機制已經在活體內在基底細胞癌細胞(basal cell carcinoma)和黑色素瘤(melanoma)的細胞中被觀察到,表明VWF分泌到存在於這些腫瘤中沒有細胞損傷的血管內腔中。另外,黑色素瘤血管內ADAMTS13的活性低於正常的皮膚血管。當個別分析腫瘤時,可以偵測到高濃度的VWF直接被釋放到內腔中。作者接下來試圖確定遠離腫瘤的血管是否受到VWF的影響,在黑色素瘤的小鼠模型中,觀察到自發性黑素瘤轉移,遠端的內皮細胞被活化且VWF被釋放。在注射低分子量肝素(LMWH)的小鼠中,抗凝血狀態下的小鼠保持沒有轉移性病兆,而對照組的小鼠顯示有腫瘤擴散的跡象。腫瘤細胞具有高血栓形成活性(thrombophilic activity)。腫瘤內皮細胞可能在不需要細胞損傷的情況中被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給活化,導致VWF釋放、血小板粘附、和白血球活化,這可能進一步導致腫瘤的遷移和轉移

更新日期:2024.07.15
更新者:宋季芸